第183節(1 / 2)

他反對語言的“迂腐”、“艱深”、“隱晦”、“粗俗”、“填塞”,要求語言“尖新”、“潔淨”和有“機趣”,主張少用方言。他還要求準確,提出語言要符合人物個性的主張,他說:“填詞義理無窮,說何人,肖何人,議某事,切某事。”又說:“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遊,何謂設身處地。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暫為邪辟之想。務欲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若水滸傳之敘事,吳道子之寫生,斯稱此道中之絕技。”

在音律方麵,他是主張“恪守詞韻”、“凜遵曲譜”的,但也針對時弊,有所批評。他很不同意當時喜用集曲犯調,生扭數字作曲名的風氣。他說:“隻求文字好,音律正,即牌名舊殺,終覺新奇可喜;如以極新極美之名,而填以庸腐乖張之曲,誰其好之。善惡為實,不在名也。”

關於科諢,他提出“戒淫褻”、“忌俗惡”、“重關係”、“貴自然”。主張科諢合於生旦淨醜的身分,自然包孕事理之中。

總之,李漁繼承明人的成就,並結合舞台實際,比較全麵而係統地總結了填詞和演習方麵的理論,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李漁是道地的幫閑文人,他雖懂得舞台演出的一些竅門,至於戲曲的思想內容和創作傾向方麵的論述就很少可取。

他寫的劇本保留下來的有十八種,常見的為《笠翁十種曲》,其中演出最多的《風箏誤》以關目新奇而針線細密著稱;但情節過於巧合,趣味偏於庸俗,是明代阮大铖一派的繼續。《奈何天》更公開為醜惡的富豪辯護。比較可取的是寫貧苦書生譚楚玉和下層藝人劉藐姑的愛情悲劇《比目魚》,以及根據元人雜劇《柳毅傳書》、《張生煮海》改編的《蜃中樓》。

李漁之後,乾嘉時著名學者焦循(1763-1820)的《劇說》取材一百六十多種有關戲曲記載的書籍,為研究古典戲曲彙集了相當豐富的參考資料。他的《花部農談》是他在柳陰豆棚之下和農民談花部(注:“花部”與“雅部”(即昆曲)對稱,也叫做“亂彈”,它包括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等地方劇種在內。)劇目的摘記,具體論述到《鐵丘墳》、《龍鳳閣》、《兩狼山》、《清風亭》、《王英下山》、《紅逼宮》、《賽琵琶》、《義兒恩》、《雙富貴》、《紫荊樹》等劇目,是研究地方戲的可貴資料,也是有價值的評論文章。焦循很重視花部戲曲,他說:“花部原本於元劇,其事多忠季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彼謂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見也!”雖然還不免有傳統的封建道德觀念,在當時士大夫輕視花部的情況下還是值得重視的。

第三章 洪昇和長生殿

第一節 洪昇的生平和作品

洪昇(1645-1704),字昉思,號稗畦,浙江錢塘人。出生於明王朝覆滅後的第二年,當時清朝正在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浙江又是反清鬥爭比較激烈的區域之一,所以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動蕩中度過的。從他的《燕京客舍生日作》詩知道他在二十五歲以前就到過北京,後因家庭受到清王朝的迫害,弟兄都流寓在外。他再次北上,在京城度過了長期的國子監生的生活。他的《長生殿》經過了十餘年的努力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稿。次年因在佟皇後喪期演唱這戲,得罪削籍回鄉,從此失卻了仕進的機會。晚年抑鬱無聊、縱情湖山之間,在浙江吳興夜醉落水而死。洪昇在錢塘,曾先後師事陸繁弨、沈謙、毛先舒等。陸工駢體文,沈擅長詞曲,毛本知名學者,亦善填詞,通音律。後來在京師又曾向王士禎、施閏章學詩,這使他具備了良好的文學修養,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準備了必要條件。他交遊很廣,師友大都是中下層的文人。其中有不少人由於對亡明的懷戀,而對清廷采取消極不合作的態度,或因轗軻淪落而對現實多所指責,這些對他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響。如他為徐釚所作的[北中呂粉蝶兒]《楓江漁父圖題詞》在抒寫徐釚歸隱之意的同時,也傾吐了自己感慨:

俺不能含香簪筆金門步,隻落得窮途慟哭。山中尚有三間屋,待歸林轉又躊躇。不能作白鷗江上新漁父,隻混著丹鳳城中舊酒徒。幾回把新圖覷,生疏了半篙野水,冷落了十裏寒蕪。

——[耍孩兒]

他的性格清高孤傲,在京師“交遊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無不心折”(徐麟《長生殿》序)。流露在《長生殿》中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感情,是和他的生活、遭際、思想密切相關的。

洪昇的戲曲著作共有九種。現在保存的隻有《長生殿》和《四嬋娟》兩種。《四嬋娟》與徐渭的《四聲猿》體製相仿,是由四個單折短劇組成的。第一折寫謝道韞和叔父謝安詠雪聯吟的故事;第二折寫衛茂漪向王羲之傳授簪花格書法的故事;第三折寫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鬥茗評論古來夫婦的故事;第四折寫管仲姬和她的丈夫趙子昂泛舟畫竹的故事。《四嬋娟》取材於曆史上才女的佳話,以抒情的詞筆,表彰了主人公的才華和愛情,表現了作者一定程度的民主思想,和他在《長生殿》中描寫的李、楊愛情有一致之處。如《李易安清談鬥茶》中趙明誠論夫妻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