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包文化簡史(1 / 1)

一、麵包的起源

麵包是一種把麵粉加水和其它輔助原料等調勻,經發酵後烤製而成的食品。早在1萬多年前,西亞一帶的古代民族就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那時是利用石板將穀物碾壓成粉,與水調和後在燒熱的石板上烘烤。這就是麵包的起源,但它還是未發酵的“死麵”,應該叫“烤餅”更為合適。與此同時,北美的古代印第安人也用橡實和某些植物的籽實磨粉製作“烤餅”。

二、麵包的發展史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製作發酵麵包的技術。最初的發酵方法可能是偶然發現的:和好的麵團在溫暖處放久了,受到空氣中酵母菌的侵入,導致發酵、膨脹、變酸,再經烤製便得到了遠比“烤餅”鬆軟的一種新麵食,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麵包。古埃及的麵包師最初是用酸麵團發酵,後來改進為使用經過培養的酵母。

現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麵包坊誕生於公元前2500多年的古埃及。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大遷徙,將麵包製作技術帶出了埃及。至今,猶太人在“逾越節”時,仍製作一種叫做“馬佐(matzo)”的膨脹餅狀麵包,以紀念猶太人從埃及出走。公元2世紀末,羅馬的麵包師統一了製作麵包的技術和酵母菌種。他們經過實踐比較,選用釀酒的酵母液作為標準酵母。

在古代漫長的歲月裏,白麵包是上層權貴們的奢侈品,普通大眾隻能以裸麥製作的黑麵包為食。直到19世紀,麵粉加工機械得到很大發展,小麥品種也進行了改良,麵包才變得軟滑潔白了。

今天的麵包大多數是由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的。由於在麵粉的精加工研磨過程中維生素損失較多,所以美國等國家在生產麵包時經常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另外,近年來不少人認為保留麩皮和麥芽對健康更有好處,因此粗麵包又再度流行!

烘焙入門

要製作好的烘焙產品,每一個環節都不可輕視,選料要講究、稱料需精確、操作得標準,烘烤要到位。“烘焙”看似簡單,其實複雜,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麵包製作技巧呢?

許多剛入門的學習者常被各種問題、狀況搞昏了頭,好不容易終於可以開始烘烤了,卻又出現了到底要用上火還是下火烘烤的問題?爐溫多少才恰當?甚至“連烤熟了沒有”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都令初學者難以判斷。究其原因,其實就是麵包製作經驗太少,對於想要把麵包做成像店裏買來的口味及樣子,非專業的你就要適當地學習原料學、器具學、美學、生物化學等知識,還有現代人關心的營養學;對於麵包專業製作者來說這些知識則是必學的。隻有掌握這些學科的知識才可以辨別配方是否正確,分析製作失敗的原因,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具有專業水準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