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心理學家為了更確切說明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實驗調查,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106人中沒有一個人能回憶起1歲內的事情;僅有1人能回憶起1-2歲的事情;大多數人都能回憶起3-4歲之間的事情,而且這些回憶大多來自家人的提醒。事實可見,3歲前我們是有記憶的,雖然我們自己不記得,但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兒童的記憶分為有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而無意識記在3歲前的兒童中占主導地位。這個時期的兒童隻對自己感興趣的、色彩鮮豔的物體、反應強烈的事物容易記住,這種記憶是毫無目的性的。
後來因為受到家長和學校的教育,3歲以後的兒童有意識記憶的能力才漸漸得到發展。有意識記憶通常是被動的,由成人提出記憶的目標,然後兒童按照目標進行記憶。有意識記憶的出現意味著兒童的記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蘇聯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實驗桌上畫了一些臥室、花園、沙灘等,讓兒童們用15張圖片(圖片都是兒童熟悉的東西,如滑梯、西瓜、狗等)在桌上玩遊戲,把圖片放在實驗桌最相關的位置上。遊戲結束後,要求幼兒回憶圖片的內容,檢測無意識記憶的效果。另外,在同樣實驗條件下,遊戲開始之前要求兒童進行有意識記憶,記住15張圖片的內容。實驗結果表明,幼兒的無意識記憶效果優於有意識記憶。一般情況下,3歲前幼兒很少真正接受有意識記憶任務,基本隻有無意識記憶。所以,我們3歲前的記憶基本都屬於無意識記憶。
既然無意識記憶優於有意識記憶,那麼,3歲前的記憶到底去了哪裏了?
經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分為承載潛意識的舊皮質和承載顯意識新皮質。雖然舊皮質在人類出生6個月後就形成了,但是導致人們“幼年健忘”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兩個皮質的各個區域在嬰幼時期還未發育成熟,而且此期間嬰兒的大腦發育較快,後發育的腦區結構會控製先發育的腦區,妨礙記憶之前的識記材料。再加上,早期記憶是通過非語言形式記錄的,無法用語言表達,也阻礙了3歲前記憶的重組。
雖然這段“神秘”的記憶會常常在我們不知所措的時候出來活動,但是我們也不必執著於記憶的完整,因為在我們的記憶係統,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遺忘。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原因在哪裏
既宅又腐,當心前途未卜。
【心理照相館】
(一)他們依賴電腦,沉迷網絡;沉溺於自己的世界,極少出門;不願與陌生人接觸;性格多少些有兩麵性;作息時間不規律;厭惡上班或上學;大多單身,“80後”居多,他們就是“江湖”人稱的“宅男宅女”。
(二)合格的宅人一般具備下麵四條: (1)
有事沒事,不離電腦;不修邊幅,頭發散亂;
飲食簡單,足不出戶;生活兩樣寶:電話和鼠標。
【心理SOS】
“宅生活”的普及與當今社會的競爭壓力、生活節奏、互聯網的發展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年輕的宅一族在這種方式當中自得其樂,但是在其內心深處,這是一種自我逃避,繼而產生出不願意與人溝通、害怕和人交流、討厭與人交談、逃避社會、遠離生活、精神壓抑、對周圍環境敏感等消極的心理症狀。這一係列得表現就是 “主動自閉症”的特征。外表光鮮的宅一族實際上常常忍受著難以名狀的孤獨寂寞,容易產生社交缺失、電腦自閉、喪失自我的負麵效應。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人的一切活動和生活都離不開社會交往和際互動,長期脫離與現實社會的接觸,不單會使我們的社會性退化,也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趨於退縮和自我保護的心理意識,從而催生性格上的缺陷,譬如過分的自卑或自傲,交際能力退化等。
那麼,要想改變“宅男宅女”不健康的生活應從何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