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天長地久有時盡(2 / 3)

等走到跟前,炅才小心翼翼的問道:“爹的身子感覺好些了麼?”他一日一日的長大,一日一日的覺父親的威嚴,以及父親對他的諸多要求,雖然每天一起用膳的時候神情溫和,但是檢查功課時一點也不馬虎,不管哪裏有絲毫的行差踏錯,都會被父親揪出來嚴厲的教育。

炡在一旁輕快許多,不等季漣回答便笑道:“爹今天氣色好多了呢,再過些日子估計就好了。”

炅有些疑惑的看了看炡,目光又回到季漣身上,等待他確定的回答。季漣笑了笑,道:“嗯,有娘陪著,你們也不用這麼擔心,好好跟著先生讀書要緊。”

炅嗯了一聲,炡微微笑道:“今天的功課都念完了,衛先生也檢查完了我們才回來的。爹的藥吃了麼?”

炡所說的衛先生,正是永昭元年的狀元衛美芹,他當時被季漣一紙詔書扔到閩越蠻荒之地,永昭四年和永昭七年的兩次地方官考核中皆政績斐然,於是在永昭七年被調回長安,輾轉六部之間,已被磨煉的幹練穩重。永昭十二年季漣將他傳喚到洛陽,開始教導兩位皇子。

玦兒輕輕的拉過炅的手,笑著回答炡:“剛剛吃了,你們倆先回屋換身衣裳吧,再出來一起用晚膳。”

待兩個孩子走進去,玦兒才向季漣問道:“你覺不覺著……你對阿炅太嚴厲了一些?他見到你都不怎麼敢說話了,以前他不是這樣子的。”

炅以前也是和炡一樣活潑的,這轉變大概是從去年的浴佛節起的,往年他們都是四個人一起去白馬寺參加龍華會,觀看寺裏僧人為銅佛洗浴的盛大場麵,然後在寺裏用齋飯,下午再到洛水去放生,季漣和玦兒還照著舍豆結緣的習俗,互贈煮熟的五香黃豆,這本是親友之間互相贈送,以示人與人之間相識皆是緣分之意,不過他們二人互贈五香黃豆,彼此心中的意義卻又深了一層。

可是去年浴佛節的時候,炅從寺裏僧人那裏聽來種種佛經故事,想著季漣這幾年來身體漸漸有些不好,便想學著寺裏僧人苦修的法子,為父母積福,被季漣知道了之後,狠狠的斥責了一頓,一時又難以跟他講清個中種種緣由,炅乖乖的聽了話,從此之後卻逐漸有些怕季漣。季漣見他這樣子,便抽了空,好好的跟他講了為人君主的責任,凡事不可太過,禮佛固然是好事,卻切不可因此而忘記禮法倫常等等。炅年紀尚小,聽得不十分懂,隻是知道父親對自己期望甚重,於是更加心懷惴惴,生怕哪裏做得不好,讓季漣失望。

季漣想了一想,笑道:“他這一年性子沉了許多,不過照我看……也不是壞事,阿炡平時活潑一些,跟在他旁邊,他也不至於太悶的。我倒覺著……他們兩個現在這性子,倒是互為補益,阿炅要是再長大幾歲,我就更放心了。”

玦兒聽了一話,有些默然,他們兩人雖都刻意不提起季漣如今的病情,但該做的事情總都得做,季漣已往長安和平城府了詔書,要柳心瓴等一眾鳳台閣大臣、六部尚書、侍郎和在平城府節製周邊各州府軍馬的符葵心來洛陽,一個時候一樣的舉動意味著什麼,大家心裏都很明白。此時聽季漣說“放心”二字,心中強自壓抑的傷心突然間又迸出來。

她臉上的愁容一下子就蔓延開來,歪了歪身子,將頭埋到季漣懷裏。季漣輕輕笑了一笑,拔下她頭上的桃木簪子,十指成梳的插到她的烏雲秀之中,玦兒悶頭悶道的說了一句:“才梳好沒多久的頭,你又這樣!”季漣總是喜歡早上替她梳髻,梳好了再把簪子拔下來,用手指去繞她的絲,等要見人時重新梳過——一樣來來回回的折騰,也不嫌累的慌。

季漣果然又開始繞她的絲,笑道:“怕甚麼,待會兒保管給你梳好就是,為夫在這裏享了幾年福,現在別的什麼都不會了,就梳髻描眉一兩項,恐怕全天下也難以尋出幾個敵手了。”

四月初二,柳心瓴率鳳台閣六學士和六部尚書、侍郎等一幹重臣到達洛陽,見到諸位重臣都到了,季漣稍微放了心,氣色也好了些,在泰始殿接見了眾人,柳心瓴看到季漣臉上已沒有幾兩肉的樣子,甚是難過。

初三時符葵心也到了,季漣將炅和炡都喚到塌前,向眾人道:“朕自去年入冬以來,身體不豫之感日甚,恐已時日無多,如今萬事皆定,邊陲安寧,不放心的也隻有兩位皇子了。”

眾人見季漣這樣,已知他是要趁著精神還好時交托後事了,紛紛勸他好好休養身體,兩位皇子孝友仁愛雲雲。

季漣稍一擺手,隨侍在側的正是一幾年來督導炅和炡功課的衛美芹,他看到季漣動了動手指,忙從一旁的書櫥中搬出一個匣子,打開後拿出一卷黃絹,攤在案頭。玦兒將季漣的身子稍稍扶起,季漣又審閱了一遍早幾日就擬好的詔:“柳先生看看可還有什麼遺漏的?”

柳心瓴接過那黃絹,仔細的看了兩遍,這算是一份正式的遺詔了,隻等蓋上璽印後就可以生效了。

遺詔上的內容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的,傳皇位於皇太子炅,軍國大事有不決者,由內閣輔臣及晉遠侯共決之。

柳心瓴看過之後並無異議,於是小王公公入內取出布重要事務時才會加蓋的皇帝大璽,用了印之後,再收入匣內。

季漣向炅伸過手,一手拉著他,一手指向柳心瓴,向炅交代道:“柳輔以前是朕的先生,永安二年的進士。永昌八年的時候,皇祖寧宗命柳先生來給朕講習,這一講就是十年……當年柳先生還是意氣風,沒想到現在……也老了……”,柳心瓴兩鬢已有斑白,聽到季漣一話,隻是伏稱陛下深恩,當鞠躬盡瘁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