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做豆腐的時候,都要先把豆子漂洗一遍,去掉上麵的雜草和豆殼,然後再把豆子倒在竹匾上,人工撿掉裏麵的小石子,還有壞掉的、生蟲子的豆子。

最後再淘洗一遍,拿去泡一晚上,才能拿來磨豆漿。

唐茵也沒解釋,隻是告訴他:“你倒進去就知道了。”

章爸將信將疑地把豆子倒了進去。

唐茵按動機器開關,剛才那個敞口的機器,突然劇烈抖動起來,把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

機器裏先是傳出一陣鼓風聲,然後拚命搖擺抖動,突然,章爸在機器下麵,看到了一堆曬出來的小石子,還有碎豆殼和枯草樹葉之類的。

緊接著,機器停頓了一下,旁邊一個圓筒突然轉了起來,隱約還能聽到裏麵有水流的聲音。

章爸眼中閃過驚喜:“這個機器,可以自動篩豆子、洗豆子?”

唐茵笑了:“不光能自動篩洗豆子,還能磨豆漿、做豆腐呢。”

說著,唐茵帶著他們繼續往前走。

此時,豆子已經清洗幹淨,傳送到了磨豆漿的機器裏,他們就站在那裏,透過半透明的塑料管道,就能看到有淡黃色的豆漿,慢慢流進了一個凹槽裏。

唐茵指著機器下麵的按鈕,一個個給他們解釋——

“這個是做豆腐的按鈕,我設置了三擋,最上麵的豆腐腦,中間這一檔是嫩豆腐,下麵一檔是老豆腐,以後我們想做什麼豆腐,隻要按一下這個按鈕就行了。”

“這邊是做豆幹和豆皮的,回頭你們寫個標簽貼在上麵,剛開始看著標簽做,等熟了,不看標簽都知道這些按鈕是做什麼的了。”

章家和苗家都是專業做豆腐的,對怎麼做豆腐,可比唐茵這個門外漢專業得多。

最主要的是,這個做豆製品的流水線,是唐茵根據章家豆腐坊做豆腐的流程,自己改造出來的,沒有進口機器那些亂七八糟的按鈕和英文,每一步看著很糙,但卻非常實用,等於是把以前需要人工做的步驟,全部換成機器了。

唯一不好的就是——

做豆腐的衍生品——豆腐皮,暫時還做不出來。

不過唐茵並不強求,她開這個廠子,本來也隻是為了做豆幹,賣豆幹。

隻要豆幹能賺到錢,賣豆腐皮那點錢算什麼?

唐茵給兩家安排了一個任務:從現在開始,至少每天要開一次機器,各種豆製品都要做一點出來。

做出來,也不用他們走街串巷去叫賣,直接送到她名下的小菜場,到時候單獨開個豆製品檔口就行了。

新機器是要磨合一下才好用的,而且唐茵還要看看,這期間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等運行了一段時間,改進之後,就可以再采購一批報廢機器,多做十幾條流水線出來了。

大型流水線,唐茵也不是不會做,但沒必要。

一來維修工人很難找,二來,機器越大,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就越高。

可是現在,整個社會最好的技術人員,基本都在國營大廠。

沒人願意為了那點高工資,放棄國營大廠的鐵飯碗,到這麼個小豆腐廠做技術員。

好在這個時代,最不值錢的就是人工,唐茵打算把大型流水線拆開,多做十幾條這樣的小流水線,多招幾個工人,每個月工資也花不了多少錢。

反正肯定比大型流水線維修保養成本低。

1983年,陽曆1月8號,“老奶奶豆腐廠”,正式開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