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他人做的事,人更易記住自己做的事,在無意間會產生他人的貢獻度比自己低的偏見傾向。
很難實現公平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時代結束了,家務也成了雙方的事。因此,彼此各分擔多少家務,成了夫妻間的問題。丈夫認為自己倒倒垃圾就算做家務了,妻子認為撫育孩子之外的一切事都應丈夫來承擔才公平。雙方達成協議、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很難實現的。
心理學家羅斯對夫妻各應承擔什麼樣的家務做過一番調查,問題包括準備早餐、刷碗、打掃、洗衣、購物,接送孩子等日常生活中的20個項目,分別由丈夫和妻子做出回答。調查方法是,有一個15cm長的度量尺,丈夫在左,妻子在右,認為自己承擔了全部家務的話,分擔度就會呈一條15cm長的直線,自己那部分線越靠近中間點,就表示自己越多地承擔了該項家務。
試著理解理想的彼此分擔程度,夫妻加在一起為100%(15cm)。調查結果是,20項中有16項,也就是80%的項合計超過15cm,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倚明顯產生,更有甚者,一個人的長度還超過15cm。雙方都認為,相對自己,對方應分擔更多家務。這也就是產生了認為自己的貢獻度高,對方的貢獻度低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倚。
接著,在此回答之後,讓夫妻各寫出自己與對方實際做的家務的具體項目。於是,較之對方,自己的家務項目列得更多。自己做過的事記得很清楚。就這樣,希望公平,但又在無意識中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倚。人不想以自我為中心,可偏偏做得又以自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