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自我目標偏倚小心自己成為被批判的對象(1 / 1)

人們容易認為自己若受周圍人注目,會成為批判對象,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自我意識過剩

學校裏有考試,老師反饋了答案。此時老師說:“大家考得都很好,隻有1人不行。”這時,假設約為50人的班級,會有多少人認為那個人就是自己呢?客觀地講,50人中確有1%?2%的準確率,但10倍於此,有20%以上的人會擔心自己會不會是那個人。

人很多時候在對話中講他人的閑話,以某人為話題(目標)推進對話。偶爾也以個人為話題。人會擔心自己成為什麼樣的談話目標。過度擔心,就會深信自己一直是談話目標。心理學將這種自我意識過剩的心理狀態稱為自我目標偏倚。這是指過分相信自己集中了周圍人的注目,成為批判對象。心理學家Fenigstein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心理。有超過20%的人認為成績不好的人可能就是自己。同樣的問題,如果問可能是身邊的學生成績不好,這次的比例則是8%。

那麼,如果沒有考試,學生們是否還會這樣想呢?即使不論成績,隻是論偶然性,也會產生同樣的自我目標偏倚。在8人的集體實驗中,實驗者要選其中1人進行表演,受試者被問被選中的可能性。於是,自我目標偏倚還是照樣產生,人們回答相對其他人,自己被選中的可能性較高。人人都因自己會被選中而微微顫抖。特別是公共自我意識高的人(在意周圍人如何看待自己),自我目標偏倚較強。特別在中國人中,這種類型的人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