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某一時間的自信與自尊心水平的高低,或與較自己高的人比較,或與較自己低的人比較。
向上誌向的比較與為自我防衛而進行的比較假設一名網球愛好者與他人打網球。選擇對手時,可以選比自己強的人,或同等水平的人,或比自己弱的人。
自己的意見想法等與他人進行比較時,根據社會性比較理論,人會選擇認為與自己相似的人。據此能得到社會性真實性和支持,也能確信自己的意見,獲得安心之感。
那麼在能力層麵上講,人是否會選擇大體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作為比較對象呢?放大能力的範圍,可以這樣講。高校的網球選手當然不會與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的選手比較,這是因為能力確有明顯的優劣之分,明確地分個高下的話,會對自尊心產生影響。因此,該思考方式因心理活動而異。根據性格或當時的心理狀態,可能會選較自己高的人,也可能會選較自己低的人。
這裏涉及的心理就是自信與自尊心。自尊心獲得滿足,對自己的能力抱有自信時,因希望掌握更強實力的上進心,或者是因為想確定實力是否增長,有的人希望能夠與實力更強的人進行挑戰。因此就會進行向上誌向的社會性比較。提到網球就想與強手對陣,這就是提高自我的社會性比較。反之,當落敗而喪失自信時,希望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重拾自信和優越感,變得安心,就想與較弱的人比較。因此就會進行向下誌向的社會性比較。提到網球就想與較弱對手對陣,這就是為自我防衛而進行的社會性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