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於手術區域皮膚消毒。
10%用於指甲癬和甲溝炎。
碘可鹵化細菌蛋白,殺滅細菌和防止腐爛,其殺菌和腐蝕力與濃度呈正比。使用2%碘酊於注射的皮膚區域塗敷消毒後,可即以70%的乙醇(酒精)脫碘,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用於癤腫、水腫、膿皰和扁平疣時,以2%碘酊直接塗敷,不需脫碘。
碘酊不宜與紅汞溶液(紅藥水)同時應用,以免兩者反應生成碘化汞鉀,具有強烈的毒性而損傷皮膚,引起潰爛。
對破損的皮膚、潰瘍的黏膜、開放的創麵不宜直接應用碘酊,以免導致強烈的刺激和疼痛。
部分人群對碘過敏,嚴重者可休克或致死,對極度敏感的人宜給予注意。
碘可以自行揮散,用後一定要擰緊瓶蓋,放置時間不宜超過2年。如兒童誤服,可立即喝米糊、米湯或稀粥,使澱粉和碘結合成藍色的結合物,而減少刺激。
如何正確地外用開塞露?
開塞露成分含有硫酸鎂、山梨醇液或甘油。直腸給藥後能刺激腸壁,引起便意,導致排便,並有潤滑作用。
適用於治療各種便秘,但對大便幹燥結成塊狀者效果不佳。或用於手術前、腸道檢查前的腸道清潔。
灌腸成人一次20~110ml,兒童一次5~30ml,一日 1~3次。肛門插入的深度宜適宜,距離肛門口成人為6~10厘米,兒童3~6厘米。
取下蓋帽,使用時將容器頂端剪開成鈍口,塗上少許油或稍擠出少許藥液,以潤滑管口,徐徐插入肛門,將藥液擠入。在冬季使用時可先將包裝用熱水預熱。
灌腸的速度不宜太猛,灌後以棉花按住肛門,一般於10~15分鍾後可排便。
對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者、新生兒、幼兒禁用。
如何正確地外用創可貼?
苯紮溴胺貼劑俗稱“創可貼”,其中主要成分為苯紮溴胺,可乳化細菌壁的脂肪層,殺滅細菌。
用於體積小、較表淺、不需縫合的切割傷、擦傷、挫傷、劃傷、紮傷的封包。在使用前宜檢查創麵是否遺留有汙物、鐵釘、玻璃屑、泥土等,如有汙物,需以清水或0.9%氯化鈉溶液(生理鹽水)衝洗幹淨,再貼敷創可貼。
定期每日更換1次,以防化膿,若發現創麵有疼痛加重、跳痛、紅腫、滲出等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
貼後注意創麵不要沾水,避免汙染,不宜以手捏、擠撞,以防傷口裂開。
對破損較深,有神經、肌腱損傷,有潰瘍、化膿的創麵不宜立即包裹創可貼,應到醫院進行縫合或抗感染治療。對動物咬傷、異物紮傷較深的創麵立即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如何正確地外用高錳酸鉀粉?
高錳酸鉀(灰錳氧)為強氧化劑,遇有機物即放出新生態氧而有殺滅細菌的作用,殺菌力極強,但極易為有機物所減弱,故作用表淺而不持久。高錳酸鉀在發生氧化的同時,還原生成二氧化錳,後者與蛋白質結合而形成蛋白鹽類複合物,此複合物和高錳離子都具有收斂作用。
水溶液用於衝洗潰瘍、鵝口瘡、膿腫、創麵及水果等食物的消毒,或衝洗陰道或坐浴,治療白帶過多或痔瘡;溶液漱口用於去除口臭及口腔消毒。本品結晶有腐蝕性,不可直接與皮膚接觸,否則可使皮膚變成棕褐色。
溶液宜臨用前新鮮配製,久置變為棕色而失效,不宜久儲。
注意溶液各種用途的不同濃度,用於皮膚真菌感染用1%,衝洗陰道或坐浴用0.125%,衝洗創麵用0.1%,水果和蔬菜消毒用0.1%,漱口用0.05%,洗胃用0.01%~0.02%。
痤瘡患者如何正確使用外用藥?
尋常痤瘡俗稱“粉刺或壯疙瘩”,一般常用外用藥持續治療,因此,宜正確使用:
過氧苯甲酰、紅黴素/氧苯甲酰、維A酸乳膏和凝膠在使用時注意避免接觸眼、鼻、口腔黏膜、皮膚皺褶部如腋窩或腹股溝處。
若與其他抗痤瘡藥(硫黃、雷瑣辛、水楊酸)合用後可加重對皮膚的刺激性,也可引起皮膚幹燥、瘙癢、紅斑、接觸性皮炎,若出現刺激性加重時應立即停藥。
過氧苯甲酰能漂白毛發,不宜用在毛發的部位;接觸衣服後也易因氧化作用而脫色。
維A酸與過氧苯甲酰聯合應用時,在同一時間、同一部位應用有物理性配伍禁忌,兩藥應早、晚交替使用,即臨睡前應用維A酸凝膠或乳膏,晨起後應用過氧苯甲酰凝膠。
如單獨應用維A酸凝膠或乳膏,初始時宜采用低濃度為0.025%~0.03%製劑;耐受後應用0.05%~0.1%製劑。同時,用藥部位要避免強烈的日光照射,宜在晚間或睡前應用。
維A酸用於治療痤瘡,初始時可出現紅斑、灼痛或脫屑等反應,繼續治療後效果在2~3周後出現,一般須6周後達到最大療效。
過氧苯甲酰、紅黴素-過氧苯甲酰凝膠對皮膚有急性炎症及破損者禁用;對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維A酸對有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者、濕疹者、妊娠期婦女禁用;克林黴素磷酸酯凝膠對過敏者禁用;對幼兒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