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自來水最好,如以河水、泉水、井水,應沉澱1小時再用。
加水量:水量要適宜,一次加足,水多則使藥液淡而量大,尤其對水腫者可加重病情;水少煎煮易幹焦,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
首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藥材重量計首劑每10g藥加水100ml,次劑每10g藥加水60ml。
同時要視藥性而定,解表藥首次加水400~600ml,次劑280~300ml;一般藥分別加水500~700ml、300~350ml;滋補藥分別加水700~900ml、400~450ml。
煎煮次數:通常1劑藥可煎煮2次,混合後平均為2份,煎後藥液的適宜容量成人為100~150ml;兒童為50~75ml。
火候:煎煮一般藥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小火);對解表藥,始終用武火,以取其芳香之氣。
時間:解表藥首次煎煮15~20分鍾、次煎10~15分鍾;一般藥首煎20~25分鍾、次煎15~20分鍾;滋補藥首煎30~35分鍾、次煎20~25分鍾。
煎煮中藥飲片前宜先用水浸泡嗎?
煎煮中藥是把中藥的有效成分從植、動、礦物的固體中提取出來,溶解於藥汁中。煎煮前先用水浸泡,目的是盡可能有利於更多的成分溶解於水中。
中藥材大多是幹燥的組織,細胞幹枯而萎縮,有效成分以沉澱或結晶存在於細胞內,組織外表麵十分緊密,水分不易滲透,藥物不易溶出,而以水浸泡一段時間後,中藥材會變的柔軟,細胞開始膨脹,細胞膜的間隙變大,水分易進入藥材組織內,成分溶解於水中,在組織內形成高濃度的藥物溶液,隨著水溫的增高,組織內的高濃度藥液會逐漸向組織外擴散,有效成分就會溶解於水中。
有些藥材含有澱粉、蛋白質,如不浸泡就立即煎煮,會導致澱粉糊化、蛋白質凝固,堵塞在藥材表麵的毛細孔道,水分進不去,有效成分溶不出來。
浸泡後可節約煎煮的時間,達到沸點後,一般20~30分鍾即可。
用水浸泡的時間宜掌握在30~90分鍾,以達到完全浸透為準。或以中藥材的性質而定,一般花、草、葉、莖的中藥以浸泡30分鍾為宜,根、根莖、果實、動物髒器、礦物質的中藥應浸泡60~90分鍾。
浸泡的水量以超出藥材表麵1~2厘米為宜。
哪些藥需先煎、後下、烊化、衝服?
煎中藥時對一般的藥可混合煎煮,但對個別的中藥材不宜,需要特殊操作。
先煎:對貝殼、礦石藥,最好以武火煮沸,繼續煎煮15~20分鍾,然後放入其他藥材同煎。
後下:含有揮發油、芳香油的藥材,在其他一般藥已煎煮10~15分鍾後放入,同時煎煮5~15分鍾即可停火。
包煎:對黏性大、有細毛的種子藥材,如車前子、山藥、葶藶子,可以紗布包好再與其他藥材共煎,目的是減少其黏糊鍋底,同時防止其毛刺刺激咽喉。
另煎:對某些貴重藥材如人參、鹿茸宜單煮,煎煮好後與其他藥液混合服用。
烊化:對黏性大的膠類,如鹿角膠、阿膠,不宜與其他一般藥共煎,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
衝服:對劑量微小而貴重的藥材,如鹿角粉、西洋參粉、珍珠粉、三七粉等宜研磨成細末後以水衝服,或加入藥液的表麵衝服。
中藥有哪些特殊的服法?
風寒外感表證所用的辛溫發表藥,應趁熱服下。
高熱、口渴、喜冷飲的熱性病所用的清熱藥,宜稍冷後再服。
病情特殊宜采取不同的處理,如熱性病反而表現為手足發涼的為真熱假寒證,須寒藥熱服;寒證反見燥熱的為真寒假熱證,須熱藥冷服。
藥物中毒,以冷服解救的藥為宜。
中成藥常用白開水送服,但為了提高療效,還可采用以下服法:
白酒或黃酒送服:治療氣血虛弱、機體虛寒、氣滯血瘀、風濕痹痛、中風(腦血管意外)、四肢活動不便等病的中成藥,以酒送服療效更好。
生薑湯送服:治療風寒表證、肺寒、脾胃虛寒、呃逆等證,可用薑湯送服。
淡鹽水送服:治療腎虛的中藥,淡鹽水送服(傳統醫學認為鹹入腎,淡鹽水有助於藥更好地發揮對腎病的療效)。
米湯送服:補氣、健脾、養胃、利膽、止渴、利便的中成藥,都可用米湯送服。
稀粥送服:貝殼等礦物質類的藥難以消化,選用稀粥送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