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明白地懂藥(3 / 3)

藥品的生產批號有幾種表示方法?

目前,國家對生產批號暫未作明確的規定,其表示的基本類型有兩種:一種為數字;另一種為數字加字母。第一種由6~8位的阿拉伯數字(個別為8位以上的)組成,數字與生產日期的年月日有關;第二種由1個字母和幾個阿拉伯數字組成,與生產日期和藥品的年流水號有關,長度在8位數以內。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藥品批號有6種表示方法:

6位阿拉伯數字:表示生產的年月日,如040610。

8位阿拉伯數字:前4位表示生產的年份,後4位表示生產的月日,如20040610。

字母加數字:字母可在前、後或中間,可由1個至數個。

一組數字後跟有一半角杠,如040610-2,在生產企業通常被認為“拖號”,表示同一生產周期內的不同流水線或滅菌櫃號。

一組數字或字母加數字後不緊密相連地跟有1~2個數字或字母,如20040610A,多為生產企業的內部標記,如工號或班組號。

一組數字或字母加數字後不緊密相連地跟有幾個數字,如200406100753,多為生產企業的地區郵編、電話區號或銷售地區號。

藥品的用法是怎樣確定的?

藥品的用法是指藥物各種劑型以不同給藥途徑應用到人體的方法,包括口服、注射(皮下、皮內、肌內、動脈、靜脈、鞘內注射、靜脈滴注)、滴入、吸入、透入、置入、灌腸和局部給藥(含漱、洗滌、濕敷、塗敷、噴霧、直腸或陰道塞入)。藥物用法的製定考慮了4個方麵因素:

藥效出現的快慢。

疾病部位與病理特點。

劑型的特點。

患者的身體狀況。

但大多數藥是以口服給予,口服給藥的次數是根據藥在人體內代謝和排泄的時間快慢(血漿半衰期)而定。大多數藥是一日3次給藥,在體內代謝和排泄的較慢的藥,可一日2次,在體內代謝和排泄的更慢的藥,可一日1次;在體內代謝和排泄的較快的藥,可一日4~6次或每隔4~6小時給藥1次。

藥物各種劑型最適宜的服用時間,主要是考慮藥的最佳吸收和發揮作用的時間;其次是避免或減少藥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服用時間分為晨服、餐前、餐時、兩餐中間、餐後、睡前等。

什麼是製劑?

原料藥是不能直接入服的!緣於一是沒有辦法吃,二是劑量無法恒重而吃不準,必須製成各種製劑。

製劑是應用製藥工藝和配以輔料,將藥物的活性成分製成適用於人體使用的各種劑型(如片、膠囊、顆粒劑、注射劑和軟膏劑等)。

製劑分為單方和複方製劑,單方的主要成分是一種,複方則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成分以不同配比組成的製劑。

任何一種藥物,在供給患者應用之前,都須製成適合於治療或預防應用的、與一定給藥途徑相適應的用藥形式,稱為藥物劑型。劑型是一切藥物施於機體的最後形式,即藥物的應用形式。

何謂藥物的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或稱血漿半衰期,是指藥物自體內通過各種途徑消除一半量所需的時間,即每間隔1個半衰期,血漿中的藥物濃度下降50%,常以符號t1/2表示。

半衰期的長短因藥而異,在一般情況下,代謝和排泄快的藥,其生物半衰期短;而代謝和排泄慢者的藥半衰期較長。一般約經過5個半衰期,體內血漿中的藥物幾被全部清除。

每個藥都有各自的血漿半衰期,長短不一。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的血漿半衰期為4~6小時;青黴素的半衰期為30分鍾;而阿奇黴素(泰力特)的半衰期長達48~72小時。生活中可根據各種藥的半衰期來確定適當的給藥間隔時間(或每日的給藥次數),以維持有效的血

藥濃度並避免蓄積性中毒。但由於個體的差異,同一個藥的半衰期在不同人的身上常有明顯的區別,肝、腎功能不良者或老年人的藥物半衰期常較青年健康者為長。藥物相互作用也會有幹擾,使生物半衰期發生改變。

何謂藥物的血漿濃度和峰濃度?

藥物血漿濃度係指藥物吸收後在血漿內的總濃度,包括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或在血漿中遊離的藥物,有時也可泛指藥物在全血中的濃度。藥物作用的強度與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成正比,同時藥物在體內的濃度也隨著時間而變化。

藥物血漿峰濃度簡稱峰濃度,係指用藥後所能達到的最高血漿藥物濃度,單位以μg/ml或mg/L表示。藥物血漿峰濃度與藥物的臨床的應用密切相關,即直接關係到療效與安全性。峰濃度達到有效濃度才能顯效,濃度越高效果越強,但如超出了安全範圍則可顯示出毒性反應。此外,峰濃度還是衡量製劑吸收的一個重要指標。

何謂藥物血漿濃度達峰時間?

血漿藥物濃度達峰時間簡稱峰時,係指在給藥後人體血漿藥物濃度達到最高濃度(藥峰濃度)所需的時間,單位以小時或分鍾表示;藥峰時間短,表示藥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時消除也快;而藥峰時間長,則表明藥物吸收和起效較慢,藥物作用持續時間也往往延長。

何謂藥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

在人體的血漿中含有血漿蛋白,包含多種蛋白質,如運鐵蛋白、銅藍蛋白、α或β脂蛋白、白蛋白等,其中白蛋白占50%。藥物血漿蛋白結合率係指藥物在血漿內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比率,其中主要是與白蛋白結合,以百分率表示。

在正常情況下,各種藥物以一定的比率與血漿蛋白結合,在血漿中常同時存在結合型或遊離型兩種類型的藥。而隻有遊離型的藥才具有藥物活性。當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時蛋白結合能力較強的藥物分子占領結合部位,使其他藥物不能與蛋白充分的結合,以致後者的遊離型部分增多,藥效增強。這種相互作用對一些蛋白結合率較高的藥物具有意義。要注意那些藥效較強烈或毒性較大的藥,以防止藥物自結合部位置換下來,使藥效和毒性增強,常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何謂病程和療程?

所謂病程是從發病到治愈(或死亡)的時間,即患某種疾病的整個療程,如患流感,其病程約5~7天;患帶狀皰疹,其病程少則10天,多則20天。

療程是對某種疾病規定連續治療的一段時間,有的時間長,如對肺結核病的治療,一般需要1~2年;也有療程短的,如猩紅熱采用青黴素肌內注射治療,療程約1周。

何謂藥物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吃藥或注射時常常有兩種甚至幾種藥同時應用的情況,因此藥物間可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即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所謂協同作用又稱增效,即兩者聯合為1+1=2,可增加臨床療效或減少毒性和不良反應。如硝酸甘油與普萘洛爾(心得安)合用治療心絞痛,可產生協同作用,並抵消或減少各自的不良反應(如硝酸甘油所致的頭痛、心率加快;心得安所引起的心動過緩)。

另外,甲氧苄嘧啶與磺胺類藥合用時,在細菌的葉酸代謝途徑中兩個環節上同時起作用,產生增效。甲氧苄嘧啶單用時是抑菌藥,與磺胺藥合用時增效,甚至可以殺菌。如果細菌對這兩種藥單用時都是敏感的,則一藥的作用可提高另一藥的療效4~8倍以上。

拮抗作用可降低臨床療效或增加毒性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如利尿劑呋塞米(速尿)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同時應用,可使耳毒性(耳鳴、耳聾)增強;氯黴素、紅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和磺胺藥可幹擾青黴素的殺菌活性,不宜聯合應用,尤其是在治療腦膜炎或急需殺菌作用的嚴重感染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