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白水截糧,故技重施(1 / 2)

白水,又稱渝水,乃是南陽郡內最大的河流,也被稱作南陽的母親河。

發源於伏牛山脈的攻離山,流經向城,宛城,新野,在新野北,與最大支流湍河交彙。

穰縣正是位於湍河邊。

古代行軍,最喜歡沿河,一方麵是為了方便取水,另一方麵,利用河流運送糧草,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順流而下,也能更快的把糧草運送到前線。

中國境內的河流,多半都是自西向東,由北向南。因此,無論從西往東,還是由北向南,都更容易完成統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運輸。

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成功,還是五百多年後的明朝,徐達北伐,推翻了蒙元,使得中華大地,重歸漢人統治。

從新城到穰縣,不足150裏,距離白水,直線距離有近兩百裏。按照“千度地圖”上的顯示來看,圍困南陽城的叛軍,絕對超過五萬之眾。

人數,跟阿史那從禮差不多。不過李奕知道,這一仗,可比阿史那從禮難打的多。

一方麵,李奕如今所帶的軍馬,隻有當時的十分之一。

另一方麵,當時李奕之所以能夠輕鬆取勝,是占了阿史那從禮正在行軍途中,李奕軍突然發動攻擊,打了阿史那從禮一個措手不及。

而現在的田承嗣,圍困魯炅,早就紮好了營寨,以逸待勞,不怕與李奕軍正麵對抗。

被李奕發現了叛軍的糧道,那不截了他的糧道,還等什麼呢。

於是李奕果斷下令,全軍改道,向東進發。

內鄉,宛城,新城,穰縣中間,並無其他城鎮,自然也沒有叛軍駐紮。李奕軍神不知,鬼不覺的在一天之後,到達白水西岸。

在白水邊歇息一夜之後,李奕故技重施,第二天沿白水向南追擊。叛軍的糧草隊伍,距離自己不足五十裏,一大早也啟程向南,正是襲擊的大好機會。

李奕軍一人三馬,一個時辰內,急馳五十裏,然後全軍換馬,留下張龍,王聖看守馬匹,其他人跟著李奕,一起向叛軍押糧隊殺去。

押送糧草的,除了兩百騎兵,一千步兵之外,其他人全部都是臨時征調的勞役。順流直下,又是冬季,西北風吹的正急,白水上的糧船,揚起風帆,速度不比兩岸的騎兵慢多少。

兩百騎兵,分列白水兩岸,呈一字長蛇陣,一千步兵,則分布在糧船上。這些押送糧草的叛軍,更多的,是用來監督糧船上的勞役。

李奕呢,最喜歡這種陣型,遇上李奕的騎兵,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聽到身後馬蹄聲起,叛軍紛紛回頭觀望,他以為是洛陽派的援兵到了,因此並無防備,當他們看清“唐”字大旗時,哪裏還來得及。

招呼他們的,是箭雨,唐刀。

僅僅一個衝鋒,西岸的一百騎兵,就被斬殺殆盡。

河對岸的騎兵,也沒能逃脫箭雨的摧殘。還沒等他們搞清楚狀況,紛紛落馬。僅有少數幾人得以逃脫。

“停船,馬上停船!”李奕軍對著河中央的叛軍喊道,同時,所有人全部換上火箭。倘若叛軍不停,火箭一發,船上的糧草少不得要被焚為灰燼,船上的所有人,自然也就難逃一死。

“別,別放箭,我們這就靠岸。”船上的叛軍,主動放下手中的武器,高聲喊道。

船上的人,無論叛軍,還是勞役,也都不是傻子,也懂得那句小日子都熟知的中國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

而且押送糧草的這些人,隻有暗上的兩百騎兵,是安祿山從範陽帶出來的,其他一千步兵,全都是在河南道新招募的新兵。

安祿山擔任三鎮節度使時,麾下共有十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