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武關,經青雲驛,陽城驛,進入南陽地界。
南陽,古稱宛城。
“宛”,也就是盆地的意思,四方高而中間低。
南陽,東,西,北三麵環山,南麵臨水。北有秦嶺、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當山,東有桐柏山、大別山,南有漢水,因此被稱作南陽。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後世北宋名臣李崗曾經說過,“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穀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財貨;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成王封位於長江流域的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了楚國。
在之後的三百多年中,楚國一直都是那個完全不受中原諸侯待見的蠻荒小國,經常被周邊國家所欺淩。
直到春秋時期,楚國在楚成王的帶領下,不斷兼並周邊的小國,逐漸壯大。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一舉消滅了位於南陽盆地的南申國,占據了通往中原的門戶,南陽。
從此,楚國一飛衝天,直接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甚至曾經從南陽出兵,陳兵洛水,天下震驚。
一直到戰國後期,楚國的鼎盛,讓中原諸侯坐立不安,公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三國聯合對楚用兵。
楚國大敗,丟掉了南陽盆地北部大量土地。
後來,秦國又趁著楚國內亂,出兵南陽,擊敗韓國,占據南陽,設立南陽郡,後多次向南陽移民。
南陽盆地,四麵環山,中間河流,湖泊林立,農業極其發達,秦國占據南陽後,國力大增,虎視江漢。
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都城郢。重創楚軍主力。
楚國被迫遷都,大夫屈原,憂憤投江,讓中華大地,不但有了離騷,更有了端午。
南陽和平了近300年後,王莽篡漢,更始帝劉玄,在南陽稱帝。
王莽派遣王邑和王尋調集各州郡的兵力,總數超過40萬,企圖一舉撲滅漢軍。
在昆陽城,與位麵之子劉秀對戰,結果天降隕石,四十萬大軍,被劉秀三千騎兵擊潰。正是這一戰,敲響了新莽政權的喪鍾。
後來,劉秀在河北稱帝,並統一全國,建立東漢。
劉秀帳下的雲台二十八將,有十一人,出自南陽。
排名前三的鄧禹,吳漢,賈複,排名第六的岑彭(岑參的祖先),排名第八的朱佑,排名十五的馬武,十六的劉隆,十七的馬成,十九的陳俊,二十的杜茂,排名第二十四的任光。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群雄並起。南陽歸屬荊州劉表。
占據中原曹操將漢獻帝迎奉到了許縣,改名為許昌,又叫許都,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術在淮南將要稱帝;孫策脫離袁術而席卷江東,割據江南,成為曹操的勁敵。
呂布占據徐州,對曹操構成巨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