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崎嶇難行,李奕軍雖然全都是騎兵,一天也就僅僅隻能走一百五六十裏。
大唐驛站之間,一般都為30裏。
也就是說,李奕一天,可以經過個驛站。
驛站雖然沒人,但是屋舍,灶具什麼的都在,正好方便了李奕軍宿營。
到達武關後,稍微遇到了點麻煩。武關上的唐軍,以為是叛軍來襲,緊閉關城,全副武裝,刀出鞘,弓上弦。即便是看到了李奕軍的“唐”字大旗,仍然沒有任何放鬆。
這份謹慎,讓李奕等人大為敬佩。
待驗明音信後,這才放李奕等人入關。
“末將武關防禦使,長孫全緒,拜見李將軍。”一入關城,有一人打馬來到李奕軍前,抱拳向李奕行禮。
李奕上下打量一番, 隻見來人,身形高大,足有六尺有餘,身姿挺拔,威風凜凜。
他麵容紅潤,猶如重棗,給人一種威嚴之感。頜下一縷長髯,隨風飄動,更增添了他的豪邁之氣。
他身著明光鎧,鎧甲閃耀著耀眼的光芒,仿佛是戰神的戰甲。
腰間懸掛著一把利劍,劍柄鑲有寶石,劍身鋒利無比,散發著寒芒。長孫全緒手握劍柄,眼神堅定,仿佛隨時準備拔劍而出。
得勝勾上,掛著一柄大刀,若是他再穿上一身綠袍,活脫脫就是關公重生。
對於長孫無緒,李奕所知不多,曾經讀過岑參的一首詩,《送羽林長孫將軍赴歙州》,
“剖竹向江濆,能名計日聞。
隼旗新刺史,虎劍舊將軍。
驛舫宿湖月,州城浸海雲。
青門酒樓上,欲別醉醺醺。”
詩中的長孫將軍,正是長孫全緒。
八年之後,安史之亂剛剛平定之初,吐蕃入侵,長安淪陷,皇帝李豫跑到了陝州,這位長孫全緒,跟著郭子儀一起,收複長安。
當時,郭子儀被投閑置散,身邊隻帶了20名親兵,這位就敢跟著郭子儀對戰吐蕃二十萬大軍,這種勇氣,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
不說八年後,就在當下,武關道的兩頭,全都是叛軍,長孫全緒能力保武關不失,足見忠義。
隻是不知道這長孫全緒,跟長孫無忌有沒有關係。
長孫無忌跟吳王李恪一脈,可是有著深仇大恨。
那還是在太宗,高宗朝。
太子李承乾,因為父親偏愛魏王李泰,李泰也有奪嫡之心,李承乾被逼謀反。
後太子被廢,魏王被逐。原本與皇位無緣的第九子李治,被立為太子。
李世民因為李治性格柔弱,想要立更像自己的吳王李恪為太子,找來了長孫無忌商量。
那還商量個嘚啊,長孫皇後已經去世,長孫無忌作為李治的親舅舅,怎麼可能眼看著親外甥到手的皇位被奪。
於是阻止了李世民要換太子的想法。
李恪啥也沒幹,莫名其妙的就被長孫無忌給記恨上了。
等到李世民駕崩,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借著駙馬都尉房遺愛謀反一事,誣陷吳王李恪參與謀反,最後吳王李恪被殺。
李恪被殺時,大罵長孫無忌。“若宗社有靈,長孫無忌當族滅。”
沒想到一語成讖,六年後,長孫無忌因為皇後廢立之事,得罪了武則天,同樣被構陷謀反。被自己的親外甥賜死。後輩同樣發配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