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曾經在10年前,人們記住了通貨膨脹這個詞。10年後,中國人與時俱進,記住了CPI這個外來的詞彙,把它作為判斷是否出現通脹的標誌性指標。
說到CPI,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比較陌生。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會對它有感性的認識,那就是CPI升高了,生活就會顯得有些拮據,但是大部分的人對CPI的經濟含義還是不夠了解。
那麼CPI究竟是什麼呢?
CPI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它能夠反映出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CPI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樂觀。
所以,人們都知道CPI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
提到CPI,我突然想到了物價的飛速上漲,到超市看看豬肉的價格,和前些年相比大相徑庭,豬肉價格翻著跟鬥往上爬,帶領糧食、蔬菜、食用油等生活物品價格飛漲。
我的一位鄰居老奶奶,她不懂得什麼是CPI,但是她能迅速感覺到物價上漲的“威力”。有一天,她悄悄地告訴我,她在自己樓下的空地上,種上了絲瓜、茄子、白菜等蔬菜。我問她,就種這麼一點點菜,有什麼用呢?她告訴我,別小看這些菜,每個月能幫她家節省200塊生活費。誰知道物價會漲到什麼程度,自己種點菜,心裏踏實。要是小區允許養豬,她肯定也會養上一兩頭!
是的,在CPI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富人的日子還是像以前那樣過。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卻無疑是一場噩夢。正是因為豬肉、糧食、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的價格飆升,才會出現重慶家樂福限時搶購桶裝油活動引發踩踏事件的悲劇,才會出現居民小區住戶夢想著在自家陽台養豬的荒唐事……
CPI的變化對於年輕人來說,影響也很大。年輕人一般都怕麻煩,所以就都願意到超市買肉買蔬菜買油,卻很少關心價格。但是肉和蔬菜的價格漲得太快,年輕的夫妻往往還要考慮生孩子的問題,看著CPI的升高,也隻得把富日子當窮日子過。
除了家居生活,CPI還引發了利息、股市、樓市、工資等問題的連鎖反應,共同影響著老百姓的錢包。那麼,麵對這些問題,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先說食品,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競爭的行業,隻要不像以往那樣,由政府企業壟斷流通環節,或者像家電企業一樣被國美、蘇寧等渠道商壟斷,農民就會在眾多零售商之間按照價高者得的經濟邏輯使自己收益最大化,這點不勞任何人操心。
作為弱勢行業,農業很容易受到各種天災、動植物疫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由於農產品產出率低、價格低、風險大,因此對農業實行保障和補貼是各國通行的普遍做法。在對農產品的補貼方麵,越是發達國家補貼越高。歐洲一年補貼額在700億歐元以上,美國在200億美元以上,同時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政府采取保險、再保險、低息貸款、及時提供各類農產品交易信息等各種措施。
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市場上的豬肉價格大漲,這裏麵原因有很多,真正的問題在於有關部門未能提供信息服務、農業融資渠道不暢通、對於大規模爆發的疫病未能提供免疫等保障機製。
當然,若是將這些社會矛盾全部歸咎於中國的市場化轉軌,或許有失偏頗。中國出現的這些問題,一部分是中國綜合國力和政府財力力不從心,還有一部分是政府在財富分配中“越位”和“缺位”,從而導致中國提供公共產品不足或低效。
要想讓政府與市場達到和諧的統一是件很難的事情。無論是中國轉軌經濟的實驗,還是在“自由市場”的教科書中,又或是目前發達的西方國家中凱恩斯“看得見的手”和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仍無定論。市場和政府的相互博弈是決定效率和公平的相對平衡的關鍵因素。
不過,這些問題根源多是中國市場化改革不徹底,應該能夠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將問題一一解決。
PPI——國家經濟的“體溫計”
PPI指的是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能夠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製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的重要依據。
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
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英文縮寫,它反映的是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
CPI告訴我們的是,購買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消費品,在今天要比過去某一時間多花費多少。比如,2008年7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6.3%,意思就是說如果2007年7月我國普通家庭購買某一組商品的費用是100元,那麼2008年7月購買同樣商品大約需要106.3元。由於CPI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因此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成為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
根據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過產業鏈向下遊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
通常情況下,PPI走高意味著企業出廠價格提高,因此會導致企業贏利增加;但如果下遊價格傳導不利或市場競爭激烈,走高的PPI則意味著眾多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將麵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從而影響企業贏利,整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也將受到考驗。
作為整體經濟運行的核心指標,CPI和PPI對國民經濟和資本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
有人曾對此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整個國家經濟看成是一輛飛馳的列車,那麼普通居民就是列車的乘客,各類企業是列車的零部件,而國家經濟政策就是要確保這輛列車又快又穩地行駛。
如果說GDP增速反映的是速度指標,那麼CPI和PPI就是表明列車運行穩定程度的核心指標。若是CPI太高,車上的乘客(廣大居民)會感到列車過於顛簸而無法承受;若是PPI不正常,那麼列車的零部件(眾多企業)則會承受過大的壓力負荷。這兩種情況一旦發生,都需要迅速對宏觀經濟進行“點刹”與調整。因此整個經濟運行的健康程度通過CPI、PPI的走勢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反映出來,並可以由此預判未來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
CPI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高通脹會導致上市公司贏利前景不明,使市場風險增加。資本市場的資金來源是廣大投資者,投資者們的資金成本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CPI。高漲的CPI也通常導致央行采取加息、收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等緊縮貨幣政策措施,這樣造成流入股市的資金減少而資金回報要求提高,因此股市的下跌往往緊隨高通脹而來。
CPI既包括消費品價格,也包括服務價格。在統計口徑上,CPI與PPI並不是嚴格的對應關係,因此很有可能出現CPI與PPI的變化不一致的情況。CPI與PPI持續處於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製是導致價格傳導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
工業品價格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
一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因為供大於求,所以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遊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贏利減少。
二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
那些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有破產的危險。可以順利完成傳導的工業品價格(主要是電力、煤炭、水等能源及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屬於政府調價範圍。在上遊產品價格(PPI)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遊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
一般情況下,PPI是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由於食品價格因季節變化而變化,而能源價格也經常出現意外波動,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體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一般將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剔除,從而形成“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進一步觀察通貨膨脹率變化趨勢。
一般而言,當生產者物價指數增幅很大而且持續加速上升時,該國央行相應的反應是采取加息政策來阻止通貨膨脹快速上漲,則該國貨幣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PPI主要著眼於工業、礦業、原料、半成品的價格,目前也加進了服務業,不過比重較小。在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的資料由美國勞工局負責收集,美國勞工局以問卷的方式向各大生產廠商搜集資料。美勞工局會向25000多家企業作調查,得出產品價格,根據行業不同和在經濟中的比重,分配比例和權重。
PPI能夠反映生產者獲得原材料的價格波動情況,因而可以通過推算預期CPI,從而估計通脹風險。
總之,PPI上升不是好事,如果生產者轉移成本,就會使終端消費品價格上揚,通脹上漲;而如果不轉移,則企業利潤下降,經濟有下行風險。
中央銀行——最後的放貸者
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中最高的貨幣金融管理機構,在各國金融體係中居於主導地位。中央銀行的職能是宏觀調控、保障金融安全與穩定和金融服務。中央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它集中保管銀行的準備金,並對它們發放貸款,充當“最後貸款者”。
中央銀行是一個由政府組建的機構,負責控製國家貨幣供給、信貸條件並監管金融體係,特別是商業銀行和其他儲蓄機構。 中央銀行還是“銀行中的銀行”,它集中保管銀行的準備金,並對它們發放貸款,充當“最後貸款者”。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服務,而不向企業和個人提供一般的服務。
它產生於17世紀後半期,形成於19世紀初葉。它是一個國家最高的貨幣金融管理機構,在各國金融體係中居於主導地位。中央銀行的職能是宏觀調控、保障金融安全與穩定和金融服務。中央銀行是“發幣的銀行”,對調節貨幣供應量、穩定幣值有重要作用。
中央銀行是“國家的銀行”,這一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代理國庫;代理國家債券的發行;向國家給予信貸支持;保管外彙和黃金準備;製定並監督有關金融管理法規。此外,中央銀行還代表政府參加國際金融組織,出席各種國際會議,從事國際金融活動以及代表政府簽訂國際金融協定;在國內外經濟金融活動中,充當政府的顧問,提供經濟、金融情報和決策建議。
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具體方式常常被稱為貨幣當局的操作程序。以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銀行(簡稱“聯儲”)為例:聯邦基金利率是聯儲用來實施貨幣政策的關鍵利率。根據聯儲的政策目標和對經濟的估測,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為基金利率設立目標。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聯儲負責貨幣政策製定的委員會,一旦該委員會設定其政策目標,就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執行其操作,因為該行最接近紐約市的巨大資本市場。
中央銀行所從事的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所從事的業務的根本區別在於,中央銀行所從事的業務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服務,這是由中央銀行所處的地位和性質決定的。
中央銀行通常采用三種主要的政策工具來達到自己的調控目的,這三種政策工具分別是:法定準備金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活動。
法定準備金率要求所有存款機構都要把存款的一個最低百分比作為準備金,這個最低百分比就稱為準備金率。也就是說,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銀行必須持有更多的準備金。為了增加自己的準備金,銀行必須減少自己的貸款,這樣就減少了貨幣量。當中央銀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時,銀行可以少持有準備金。為了減少準備金,銀行增加自己的貸款,這就增加了貨幣量。
貼現率是中央銀行隨時準備把準備金貸放給商業銀行時的利率。
公開市場活動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有價債券——國庫券和債券。當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活動時,它是與銀行或企業進行交易,但不與政府進行交易。
公開市場活動所引起的銀行準備金變動在經濟中會引起連鎖反應。首先它對貨幣量具有乘數效應,其次它改變了利率,再次它改變了總支出和實際GDP。在美國,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改變非借入準備金(即準備金總額與借入的準備金之差)的存量,公開市場業務是美聯儲用來影響經濟的最重要工具。
“最後貸款人”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能,是中央銀行保障金融係統穩定的重要手段。
恩格爾係數——達到小康水平的標尺
飲食的需求,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麵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所以說,恩格爾係數是食品消費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或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或國家經濟越富裕。反之,如果這個家庭或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越大,就說明這個家庭或國家的經濟越困難。當然,數據越精確,家庭或國家的經濟情況反映的也就越精確。
恩格爾係數公式表示為:
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趨勢。它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互關係,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
眾所周知,飲食的需求,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麵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