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6)(2 / 3)

2.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意義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麵發展的係統的目標體係,隻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求真務實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但是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國人均GDP在2003年剛剛達到1000美元,中國在總體上仍然是一個低收入的國家。按照國家統計局1992年製定的到2000年的16項小康指標的目標值,到20世紀末還有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等項指標未能達標;而且分區域看,到2000年,這16項指標,東部基本實現,中部實現了78%,而西部隻實現了56%。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還存在著比較大的收入差距。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要全麵實現這個目標,不僅要促進物質財富的增長,實現經濟增長翻兩番的目標,而且要在經濟不斷增長的基礎上協調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係,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國民教育體係、公共衛生體係,全麵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現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增強,逐步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協調的問題,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基本具備,我們有能力動員更多的資源,投向低收入人的群體,投向農村和農業,投向落後的地區,投向社會事業,投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關鍵是要求我們各級黨政幹部樹立和落實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樣我們才能從主觀和客觀條件兩個方麵,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創造必備的條件。

(2)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解決矛盾、化解風險、應對挑戰的迫切需要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中取得的成就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於並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壓力依然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較多;影響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亟待解決,處理好社會利益關係的難度加大。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還麵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一定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製機製,促進社會和諧,全麵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中國的發展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還十分巨大,特別是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協調的矛盾還較為突出。從1979年到2002年,中國的國民總收入增加了7.5倍,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9.3%。但是,在經濟繁榮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擴大,而且由此產生的不平等反映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階層之間。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計算,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呈縮小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擴大。2002年,城鎮家庭實際收入是農村家庭的3.1倍。這一比值在1997年至2002年之間平均每年擴大4.4%。地區差別同樣令人矚目。2002年,最富裕的省級行政區(上海)的人均GDP是最窮的省份(貴州)的12.9倍。即使剔除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2002年,最富裕的廣東省的人均GDP也是貴州的4.8倍。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的地區差距逐步縮小,但是進入90年代以後,地區差距呈現出持續擴大的趨勢。在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經濟發展較快,而社會發展緩慢。首先是公共教育經費投入過低,教育機會不均等。據聯合國統計,在世界百萬人口以上的130個國家中,平均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由1980年的4.4%提高到1996年的4.8%,低收入國家由3.4%提高到3.9%,高收入國家已達5.5%。而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長期以來低於3%。教育經費不僅投入少,而且分配不公平,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的狀況十幾年來還有擴大的趨勢。據2001年統計,小學生和初中生的生均經費,城市分別為1894元和1838元,農村為494元和464元,城市比農村高2.8倍和3.0倍。其次,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足,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考察衛生投入與國民經濟增長是否協調,通常采用衛生經費的增長率和GDP增長率之間的比值,即衛生彈性係數來衡量。發達國家衛生彈性係數在1.4%~2%左右,表明衛生費用增長快於GDP增長。而我國1991~2001年11年間,衛生彈性係數隻有0.96%,表明衛生費用增長慢於GDP增長。在醫療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衛生資源分配嚴重不公。據衛生部統計,醫療衛生資源80%集中在城市,農民人均衛生事業費隻有12元,僅為城市居民的28%。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對191個成員國的衛生績效進行的評估排序,中國居188位,比印度、埃及、巴基斯坦、緬甸還低。此外,由於經濟增長的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投入產出的效率還不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不強,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這些情況表明,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不協調的情況都還較為突出,這種狀況不僅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地快速發展,而且使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現實矛盾更加難以處理。解決這些矛盾和現實問題,迫切要求我們堅持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