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就是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曆史。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人民尋求革命道路的巨大勇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獨特思路、開辟改革開放事業的理論氣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寬廣視野、駕馭國際局勢的戰略思維具有方法論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特點和啟示是:第一,理論結合實際,從改造中國的目的出發去尋找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最先進、最科學的理論體係,而它要發揮“問題在於改造世界”的功能,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中,和民族的特點、不斷發展變化的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建立中國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第二,現實聯係未來,在改造中國的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石,以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為目標,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實踐及其新的發展。第三,中國聯係世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體現全球視野和地域特色。列寧曾經這樣論述道:在馬克思主義裏絕沒有與“宗派主義”相似的東西,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褊狹頑固的學說。恰恰相反,馬克思學說的產生,是對人類哲學、社會科學的“極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中共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寬廣視域中思考中國道路、發展模式,使曆史、現代和未來相統一。第四,在對傳統文化、“左”傾思想的批判反思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伴隨著對“左”傾教條主義的批判,對共產國際經驗神聖化和蘇聯經驗模式化的突圍;鄧小平理論也是在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反思中逐漸孕育成熟,在“姓社姓資”的交鋒和爭論中提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發展是硬道理、建立經濟特區、防“左”反右、三步走、市場經濟、小康社會等一係列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航程。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品格——唯物性、實踐性、辯證性、人道性、革命性、批判性、創新性,對於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新發展富有方法論的啟迪意義。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正確處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循序漸進與重點突破、動力機製與平衡機製、全球化與民族化、發展與穩定、政治與經濟、激進與漸進、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左”與右、破與立的辯證關係,充分顯示了辯證法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的方法論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價值
“哲學家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革命理論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理論創新本身,而在於對革命實踐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價值蘊涵於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直接指導中,體現在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借鑒參考上。
(一)奠定了中國特色革命和建設道路的行動指南
近代中國麵臨兩大任務:一個是國家的獨立和解放;一個是國家的富強和現代化。這兩個問題構成了近現代中國曆史的主題,成為從魏源、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從陳獨秀到毛澤東這樣一批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先進人物奮鬥的目標。但是,要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是相當艱巨的。它不但需要經驗的積累,而且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特別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南。沒有全民族理論水平的極大提高,革命是不可能勝利的。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爭取翻身解放和幸福生活的思想武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可以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勝利,更具體地說,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光輝的篇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照亮中國革命和建設前進道路的珍貴的指路明燈。
1.毛澤東思想是指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