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熟地 淮生地 當歸 天冬(去皮心) 麥冬(各二兩) 川牛膝 杜仲(各一兩五錢) 何首烏(二兩)浸酒二十斤,七日後,每服數杯,頻頻服。服酒完,再加十斤。此酒兼地黃丸服,更妙。
單方 甘遂為末,敷腫處,內服甘草湯即散。
星烏散 此方散寒拔毒,止痛舒筋。
天南星(一兩) 半夏 幹薑(五錢) 川烏(三錢)為末,蔥白濃煎,加蜜調敷,再用蔥酒煎頻頻潤之。
單方 蔥白煨熟,搗爛,加白蜜、薑汁、飛羅麵,調敷。
又 蕎麥麵同酒醅作餅,蒸熟罨上,連換數個效。
又方 忍冬草(即金銀花)、桑枝,煎湯頻頻熱洗亦效。
畫眉膏 小兒斷乳,俟睡將香油調抹兩眉,即效。如未效再用∶山梔(三個,燒存性) 辰砂 雌黃 輕粉(各少許為末)
治雜症日用補遺方
加味平胃散 此方治男婦嬰童脾胃不和,胸脅飽脹,三焦氣壅,胃口不開,及風寒偏疝,山嵐瘴氣,不服水土。
或作湯劑,或作丸散,治百病,隨症加減。(綸)日用濟人無有不效。(按本草欲求長生可覓山精,即蒼術是也。)蒼術(一兩,炒。味甘性溫,無毒,益脾、除濕,與白術同補中,滲濕力不及白;發汗、驅濕、開鬱、寬中功過於白。茅山者佳) 陳皮(七錢。味苦,性溫,無毒,寬中理氣。留白,補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氣) 濃樸(六錢,生薑汁炒。味苦甘,性溫,無毒。苦能下氣,去實滿而消腹脹;溫能益氣,除濕滿散結調中) 甘草(四錢。腹脹少用,腫脹禁用。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以其甘能緩急,故有國老之稱)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或作粗末,每服五錢。
一、脾胃不和,嘔吐不食,心膈不寬,或胸脅膨脹,加二陳湯、藿香、香附、砂仁。
一、飲食停滯、傷脾泄瀉不止,加四苓散、神曲、山楂、麥芽。夏月,黃連、香需∶冬月,幹薑。腹痛,幹薑、木香。
一、痢疾腹痛,必先行過,後用本方加四苓、黃連、檳榔、枳殼、白芍、木香。久痢去四苓、生薑,雨茶引。不效,腹中 痛,去四苓,加當歸、川芎、白芍、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枳殼(麩炒)、檳榔、木香。
一、痢久不止,本方加粟殼、烏梅、黃連、當歸、白芍、木香。後重不除,法行血而調氣。
一、七情鬱結,飲食不進,本方加香附、砂仁、山梔(炒)、半夏、枯梗、枳殼、紫蘇子、蘿卜子、黃連。
一、外感風寒,本方加紫蘇、幹葛、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生薑引)。取汗加麻黃、桂枝、杏仁(生薑蔥引)。
一、疝氣偏墜,惡寒發熱,筋骨拘攣,本方加紫蘇、吳茶萸、川楝肉、半夏(蔥白五莖,酒煎熱服。得汗愈,未效再二服。)一、時疫流行,本方加紫蘇、羌活、川芎、白芷、豆豉一撮。便秘加大黃、芒硝。大頭症亦用。
一、夏月熱病流行,前方去硝黃,加香薷(豆豉引)。
一、風寒變瘧,本方加小柴胡湯、紫蘇、幹葛。午前屬氣虛,加人參、白術;午後屬陰虛,當歸、川芎。久不止,本方兼小柴胡加知母、青皮(檳榔、烏梅引)。
一、腫脹、蠱脹,木方去甘草,加四苓、枳殼、檳榔、白芥子、蘇梗、木香。氣喘急加桑皮、葶藶、紫蘇。
一、水腫,照前方加蘿卜子、階沿草、淡竹葉(薑皮引)。腰以上腫宜發汗,紫蘇、羌活。腰以下腫宜去濕,幹薑、木瓜。
一、風腫發熱,宜取汗,羌活、防風、紫蘇、荊芥(薑蔥引)。
一、嘔吐不食,本方加二陳、白豆蔻、砂仁、枇杷葉。
一、霍亂,照前方去杷葉、砂、蔻、加藿香、木瓜(鹽引)。夏月加幹葛、香薷、黃連;冬月加幹薑、官桂。
一、嘔吐厥逆,加附子(炮)、幹薑(炮各一錢。重則一錢五分)。久瀉久痢,俱照前方並效。
一、下部濕腫、足痿,本方加木瓜、紫蘇、苡仁、金銀花。香港腳或流注,或寒氣凝結,膝中疼痛難忍,日夜悲啼,此方內俱加附子、幹薑,外敷玉龍膏。
一、冬月,寒中陰經,腹痛,本方加理中湯,去參。
一、 厥腹痛,本方加理中湯,入烏梅五分。
一、 蟲作痛,諸藥不效,本方加苦楝皮(三錢)、檳榔(一錢)、幹薑(一錢)、使君子肉(一錢),水煎(加蜜一兩)。
一、治一切痞塊、積聚,結於心腹,本方(少用)甘草,加三棱、蓬術(俱醋炒)、五靈脂、玄胡索(俱炒)、青皮(醋炒)、蘿卜子(炒)、漆渣(炒煙盡),各等分。木香減半、香附醋炒倍用,酒糊為丸,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