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體領導體製一旦建立起來,就會有其路徑依賴的重要特征,形成了自身發展的政治邏輯,也形成了與之互補和相關的中國政治製度框架。從黨的十四屆一中全會之後的20年間,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逐漸鞏固完善。大體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中共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機製,第二步是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九常委機製。這使得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更趨成熟、更趨穩定、更趨有效,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集體的重大創新。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領導地位,是通過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來實現的(參見江澤民:《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1990年3月18日),見《江澤民文選》,第1卷,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在實際操作中,也體現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擔任國家政權機關的負責人。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七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江澤民和劉華清分別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尉健行(中央政治局委員)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對黨和國家領導製度作了十分重要的改革。首先,正式建立了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為核心的“一元權力”結構,不僅常開會,真正成為集體領導決策核心,而且結束了長期以來實際存在的“二元權力”結構。其次,根據黨中央和鄧小平的決定,實行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的領導體製,誠如江澤民所言,這樣的領導體製對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當的辦法(參見江澤民:《我的心永遠同人民軍隊在一起》(2004年9月20日),見《江澤民文選》,第3卷,6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再有,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形成年齡梯隊,胡錦濤時年50歲,比江澤民小16歲,年富力強,曾擔任過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兼任貴州省軍區和西藏軍區黨委第一書記。這些改革就成為而後曆次黨代會的基本路徑,不斷改進、不斷適應、不斷完善。
1993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和第八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分別選舉和決定,江澤民為國家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李鵬為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喬石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劉華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李瑞環為全國政協主席。
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代表五大機構: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其中,黨中央總書記同時兼任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日趨完善。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七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江澤民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尉健行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和第九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分別選舉和決定,江澤民為國家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李鵬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朱鎔基為國務院總理,李嵐清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瑞環為全國政協主席。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代表六大機構: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中央紀委。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九人: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幹。江澤民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等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吳官正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李長春負責中央宣傳口,羅幹擔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