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元朝統治者慌亂之中,把百姓的戶口登記表弄丟了,這可不怎麼好辦了,老朱坐到皇位上後,發現百姓的檔案都沒有了,而且很多人為了不被炸彈炸著都背著鍋碗離開了原來住的地方,所以沒辦法統計出正確的土地人口數字。怎樣把這些數字弄清楚,怎樣管理全國範圍內如此大量的土地人口,讓老朱很傷腦筋。思來想去,老朱沒有辦法,隻好派人出去量了。洪武元年正月十三,朱元璋派遣周鑄等一百六十四人前往浙西核實田畝,以便做到心裏有數。他要求周鑄一定要如實統計彙報,不允許像以前那樣徇私情隨便增加減少,否則,必定依法懲治。
這樣做,全國有多少土地基本可以做到心裏有數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核查全國的人口數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全國不是所有人都會像老實巴交的百姓一樣聽話,還有很多不聽話的,比方說,富農。如實丈量土地,對他們來說是絕對的損失,因為如果瞞報,那那塊地得到的所有的東西就全都是自己家的,不用上交皇上。但是丈量出來以後,就要如實上交賦稅,自己家的收入自然就少了。這種壞事誰願意幹?老朱自己家以前就是這樣被富農盤剝,深刻的了解富農是怎麼營私舞弊的,於是對他們的打擊是最不遺餘力的。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又下令,派國子監學生到各地清丈土地。根據稅糧多少劃分區域,把區域內的田土繪成圖,編上號,寫上主人姓名、土地麵積,分類成冊。這樣就一目了然了。因為這些學生把土地基本繪成了魚鱗狀,所以稱魚鱗圖冊。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推行戶帖製度,跟現在差不多,就是縣辦戶籍科的人員下來到鄉裏,再派人到村裏挨家挨戶的發放戶口本,每戶由戶主把自己家人的籍貫、姓名、年齡,填寫明白,不能有漏掉的。按戶編號,蓋章。另外,這些戶口本上還要詳細的寫上自己擁有的固定財產數,比方說擁有的土地、房屋、牛馬、牲畜等,那時候雖然允許有私人財產,但是基本是對外公開的。這些戶口本和現在一樣,每戶留一貼,總籍存放於戶部,各地有關機構每年統計增減上報。不過值得讚賞的一點是,那時候對戶帖的管理十分嚴格,如果比對不實,違者從軍,如果官吏故意隱瞞,違者要處斬。不像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多要幾個孩子,確切的說是為了要兒子,前邊生了好幾個女兒了,怕挨罰,不敢上報,於是成了黑戶。或者說,仗著自己家有錢,就給戶籍科的官員送點禮,也就過去了。要是真的違反了就處斬,估計就不會像現在一樣這麼多黑戶了。
明朝的戶籍繼承了元朝的傳統。戶口按照身份分為三類:老百姓的民戶,軍人的軍戶,以及做手藝的匠戶。民戶又分書香世家的儒戶,做醫生的醫戶和算命的陰陽戶等;軍戶又分長官、力士、弓兵、鋪兵等等;匠戶又分為廚師、裁縫、跑船等;還有鹽戶、灶戶。除此之外,寺院裏的僧人,道觀裏的道士都要入籍管理。戶籍身份世襲,戶籍地址是固定,不得隨意改變。不能為了自己高考享受北京的低分,就把戶口辦成北京的,這是不允許的。
各家各戶的戶口本已經填好了,財產狀況也基本明確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國編製賦役黃冊。所謂的黃冊就是因為報送給戶部的冊子是用黃紙做封麵的,所以叫黃冊。黃冊就是在老百姓填寫好戶口本之後,財產經官府核實,沒有虛報漏報的,彙總在一起裝訂成冊。黃冊子一共分成四份,中央、省、市、縣的戶部各一份。這些黃冊有自己的編製,它是以裏甲為單位,以一百一十戶為一裏,一裏之中,推選人口多、承擔賦稅多的十人做裏長。一般大家庭的人,孩子多,估計多半會做裏長。除裏長之外的一百戶分為十甲,每甲十戶,數學不好基本也能算對。每十戶推舉一人做甲首,共十個甲首。每年由一個裏長和一個甲首管理一個裏一個甲的事。十年輪換一周。這樣不僅保障了政府對賦稅徭役的征收,也是在社會基層推行裏甲製度,進行管理的基本依據。裏長甲首既要替官府征收賦稅、征派徭役,也要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
可以說黃冊和魚鱗圖冊的問世,是老朱對於後世的一大貢獻,這不僅使國家賦役征收有了可靠的依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賦稅負擔,政府也從而可以對地方實施有效的管理,全國上下的秩序一片祥和,經濟還能不開火車似的向前跑?
除了在國家建設方麵的創造外,民間還有很多跟老朱有關的發明創造,很有味道。
春聯首倡史留名
現在每到過年都是要貼春聯的,大家隻知道春聯看著很熟悉,但是相信很少有人知道春聯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倡的,“春聯”這個詞,也是他說了以後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