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朱元璋是個創新家(1)(3 / 3)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重視禮。禮是等級和秩序的規範,是武力和刑罰的補充。很多時候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禮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德,現在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所以說禮在穩定社會秩序、改善風俗上甚至比法律和行政命令還管用。所以孔子說的:“齊民以刑,不若以禮。”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國曆代帝王一般都會強調自己是君權神授,這樣的說法在當時很有市場,那時候的老百姓基本都是連小學文憑都沒有拿到,所以都很相信很多事是上天注定,而皇帝的由來也是上天賦予的。那時候想要當皇帝的人都很聰明,明白老百姓有這樣的心理,所以都聲稱自己受有天命,得天命者得天下,皇帝是奉天承運才能夠做的。所以皇帝十分重視上天的態度,時時要與上天溝通。而古代與上天溝通的辦法就是祭祀。所以,祭祀的禮儀是十分重要的,這可是跟上天溝通的東西,不能隨隨便便的。《尚書》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明確說明了祭祀的重要性。

朱元璋身邊有這麼多的文人儒者,他們沒事的時候就已經將中國的曆法研究得比較透徹了,也深深的明白禮的重要。所以,當他的政權有了一定規模時,他就開始了製禮作樂。《明史·禮誌》說:“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討究。”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突發奇想,想要擬定祀典將曆代的典禮儀式彙集起來,這像是查字典,想找哪個一找就出來了,方便快捷!於是命令中書省、翰林院、太常寺禮部官員和儒臣開工,在洪武三年編成了《大明集禮》,內容不光是傳統的五禮,即吉、嘉、賓、軍、凶五類禮儀,還增加了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宗學、音樂等等。老朱想得很是周到,祭祀時穿什麼,聽什麼,坐什麼,依照什麼,麵麵俱到。也不怪乎老朱會做得如此細致,他手下的文人學士太多了,而且個個優秀,李善長、傅換、宋濂、詹同、陶安、劉基、魏觀、崔亮、牛諒、陶凱、朱升、樂韶鳳、李原名,哪個不是聽來如雷貫耳?每個人想一個就足夠豐富了,再加上當時朱元璋還召集全國各地所謂“高潔博雅之士”徐一夔、梁寅、牛子諒等等來到京城共同編修禮書,簡直是如虎添翼!這樣的強強聯合的結果自然不會讓眾人失望,你讓巴金、矛盾、老舍合作去寫一本合集,你看看市場的銷量,不把出版社樂死才怪!到了洪武三十年間,一批優秀的禮書出爐了,《孝慈錄》、《洪武禮製》、《禮儀定式》、《諸司職掌》、《稽古定製》、《國朝製作》、《大禮要義》、《皇明禮製》、《大明禮製》、《洪武禮法》、《禮製集要》、《禮製節文》、《太常集禮》、《禮書》等等,品種繁多,內容豐富,老朱這件事做得非常的到位,這也算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了。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馬背上的國家,對於騎馬作戰很少有人能比得過他們,但是談起文化知識來,他們就不一定能再滔滔不絕了。老朱除了編訂一批文化典籍出來,還要收拾一下元朝留下的爛攤子,這可是曆史遺留問題,從元朝建立就開始存在,一直到現在元朝滅亡了還在,因為那些馬背上的漢子根本不在乎什麼禮儀,看來老朱任重而道遠啊!

老朱要麵對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對曆代禮儀的清理、訂正、補充,二是對元朝統治者帶來的胡服和傳統的內容,曆代禮儀缺失前邊講了因為人家元朝漢子是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對於這些繁文縟節估計不會很在意。而元朝統治者帶來的胡服跟他們的傳統就是個問題了,因為元朝統治者最初打天下的時候還是以大草原為根據地,他們要騎馬打獵,自然不會喜歡中原地區這種比較緊的,顯身材的衣服,他們喜歡寬鬆,估計那時候要是有闊腿褲他們會非常的喜歡。其實我覺得元朝統治者是喜歡休閑一點的衣服,這樣活動起來比較舒服,不像中原地區的人們穿衣服那麼板。另外,對於中原的禮節估計他們開始會相當的受不了,因為三拜九扣不是一般的繁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哪一個步驟錯了都是會被人家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