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誰在考慮戰爭的未來?(1 / 1)

清政府上層負責人對戰爭的未來也毫無遠見,隻有李鴻章及其周圍的人考慮了。他們考慮的是:“如何使軍隊減少損失,盡可能爭取外國出麵幹涉,停止戰爭。”

李鴻章曾與幾個心腹幕僚在天津官邸裏進行過徹夜商討。

那是一個下著小雨的傍晚,他心裏覺得異常空虛,以前打仗,無論局勢多麼緊張,他都胸有成竹,而現在這感覺似乎是不祥之兆。

吃晚飯時,他對盛宣懷專門給送來的鮮活的淞口鮮鱸魚也失去了興趣,應景吃了兩箸。而以往,他是以好吃這道美味而出了名的,他的朋友和敵人背地裏都叫他“李鱸”。

吃罷飯,他把小三叫來,說:“小三,你去把李經方、張佩綸、薛福成、伍廷芳請到書房。”

四人到書房後,李鴻章吩咐道:“小三、今日由你把門摻茶,不許別人進來打擾。”

四人感到奇怪,知道李中堂必是有要事相商,於是都枯坐不語,等待老中堂開口。

“今日叫你們來,”李鴻章用閃亮的眼睛掃了四人一下,直接進入話題,“隻想讓你們議一下中日戰爭的情況,會有何種結果呢?”

張佩綸搶先說:“恐怕打不贏。”

“你總是最悲觀。凡事都認為不行。”李鴻章不滿地說。

“我覺得,”李經方眨著一雙小眼睛,尋找著最佳詞彙,“此次日中之戰,日本乃蓄謀已久,而我則是倉促而應。從這點講,已輸去一半。”

伍廷芳顴骨凸出,一看即知是兩廣人。他是李鴻章手下辦外交的才子。他說:“經方言之成理。但戰爭勝負,也不一定非在戰場上判定。以中堂的名望,即在戰事不利的條件下,也可以夷製夷,取得殊效。”

李鴻章捋著胡須,眯著眼睛細聽。

薛福成喝了兩口茶,清了清嗓子,說:“中堂,這仗,既打不贏,也得中堂來打。”

“為何?”李鴻章睜開眼,盯著薛福成。

薛福成侃侃而談:“第一,當今中國,有比中堂的淮軍和北洋艦隊更出色的軍隊嗎?沒有。這就決定了與日本人作戰,非得中堂來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雖知其不可為而不得不為之。第二,以目前淮軍和北洋水師的狀況,能打得過日本軍隊嗎?剛才經方說過,日本乃蓄謀已久,上下一心,傾其國力而背水一戰,其勢鋒芒畢露。而我軍的狀況雖敢稱中國第一,但平長毛與撚妖後,已成驕惰之兵。日本非長毛可比,勝算的把握十分有限。第三,慈禧太後精於權術,無勇無謀,今年乃其60大壽,用去軍費無數,對可能的戰事不聞不問,整個宮廷奢侈淫樂。再有,滿人唯恐中堂取勝,尾大不掉。正好以北機會剪除中堂實力。許多漢大臣與中堂為政敵,圖取而代之,也存此念。試問,中堂如何能打得贏?”

“我們一敗,中國就沒有可以抵擋日本的軍隊了。”伍廷芳哀歎道。

張佩綸接口說:“那日本人拿下北京,豈不又是一次宮廷大逃亡。”

“怎麼會呢!?”李鴻章嗬嗬冷笑,“太後能讓日本人進京嗎!無非又是割地給銀子。”

“中堂,”薛福成說,“如果議和,您千萬別去,讓那些鬧得最凶的主戰派去,看他們怎麼充當英雄。”

李鴻章說:“敗軍言和,甘苦誰知。如果真敗了,中國是沒有資格提出條件的。這種情況,隻能又是我出馬。無非又多一頂‘賣國’的帽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吧。”

幾個人又討論了戰爭及善後的具體事宜,直至淩晨4時方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