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奏折的開頭說:“臣,前於《預籌戰備折》內奏稱……”說明這事先前已經上奏過一次。
李鴻章說“海上交鋒,恐無勝算”,似乎已經預料到失敗。不過,這種措辭並不是李鴻章事到臨頭膽怯的表現。
鎮遠、定遠兩鐵甲艦,確實為日本軍艦所不及,但是,“質重行緩”。
船體重,速度慢,而且吃水過深,不能進入江口和港灣。濟遠、經遠、來遠三艦速度不足。致遠和靖遠兩艦在訂購時為18海裏,可能是因為使用過久,這時隻能開到十五六海裏。其他艦隻越來越舊,速度不斷下降。
在注重變化的近代海戰中,速度是至關重要的。重要的速度下降了,還談什麼作戰呢?
新艦,速度當然快。在這6年裏,為了修築慶賀慈禧壽典的頤和園,中國連一艘新艦也沒買。而日本,6年來購進9艘新艦。速度最快的是23海裏,其次是20海裏左右。新舊之差,意味著機械性能的差別,也意味著戰鬥力量的優劣。
奏折中明言:
“近年部(戶部)議停購船械,光緒十四年後,我軍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將領屢求添購新式快船,臣仰體時艱款絀,未敢奏谘瀆請,臣當躬任其咎。”
新式軍艦未能購入,誰都知道原因在慈禧太後,但李鴻章卻引咎自責。同時又把丁汝昌等海軍首腦的責任自己擔待過去。意思是他們要買新式軍艦,屢次提出,但我沒有轉報朝廷。
皇帝曾嚴厲責問過:“日本軍艦時常侵入我領海,丁汝昌等人究竟是怎麼對付的?是否故意躲避敵人?”所以,這篇上奏也是李鴻章對皇帝的回答。
李鴻章的退守策略和“避戰保船”方針,受到全國輿論的嚴厲譴責和政府中主戰派的強烈反對。
8月3日,光緒皇帝嚴旨責問李鴻章,李鴻章以北洋艦隊沒有偵察快船,力量薄弱,不能冒險出戰,進行敷衍塞責。由於北洋艦隊在李鴻章消極避戰方針束縛下,不敢出戰,一些主戰派不明底細,竟遷怒於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等人。指責他們畏敵怯懦,彈劾丁汝昌始終以劉公島為藏身之地,不敢與日艦較量。
8月26日,清政府以丁汝昌畏怯無能,避敵誤機罪名,下令將其革職,要李鴻章另選人員接替。
李鴻章在《覆奏海軍提督確難更易緣由折》裏,一方麵不同意對丁汝昌的革職處分;另一方麵為自己的所謂“保船製敵”方針進行辯解。說北洋海軍力量太弱,“海上交鋒,恐非勝算”。隻有“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才“不特北洋門戶恃以無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指日本——引者)時有防我海軍東渡襲其陸兵後路之慮,則伊船不敢全離仁川來犯中國各口,彼之防護仁川各海口,與我之防護北洋各口,情事相同”。
但是,日本海軍根本沒有像李鴻章所估計那樣,害怕中國海軍的襲擊,單純防護仁川。相反,卻是積極進攻,尋求主力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