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沒想到淮軍竟衰敗到了這等地步(1 / 2)

從9月15日淩晨1開始,戰至中午,平壤攻防線的基本形勢是:

大同江南岸船橋裏戰場,馬玉昆所部毅軍擊退日軍進攻,並獲大捷;

城西南大同江北戰場,衛汝貴所部盛軍阻止了日軍的進犯,勝負未分;但有城北麵牡丹台、玄武門戰場清軍堡壘盡失,玄武門失守。

平壤全部暴露於日軍的炮火之下。戰局雖然危急,但也未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此時,平壤城上卻飄起了白旗。

下令掛起白旗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主張不戰而退的葉誌超。

牡丹台、玄武門的失守和左寶貴的犧牲使葉誌超駭懼萬分。

他不與眾將商議,決定棄城逃走,下令在大同江岸及西南門一線堅持戰鬥的馬玉昆、衛汝貴迅速撤軍。並於午後4時在七星門上懸出白旗,派一朝鮮人,致書日軍要求停戰。同時在靜海門、大同門等地亦樹起白旗。

這時,天氣驟變,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敵將立見尚文接書後,估計清軍要求停戰,是緩兵之計,可能利用雷雨的機會,趁黑夜棄城逃走。

於是命令朔寧、元山兩支隊,“須嚴加警戒,如敵軍逃走必須截擊”,並將元山支隊第十八聯隊埋伏在通往義州大道上,截擊清軍向義州撤退,全軍在雨中露營以待。同時,派人向師團長野津道貫報告,要師團本隊派兵在通甑山大道上進行埋伏截擊。

當夜9時許,清軍果然冒傾盆大雨,紛紛由七星門、靜海門湧出,有的則攀越城牆而出,由義州大道向北倉皇撤退。

清軍不知日軍早有埋伏,爭先奪路奔逃,潰不成軍。

行至埋伏圈內,日軍立即開槍狙擊。槍炮排轟,清軍大亂,自相踐踏,受傷未死的官兵縱橫偃臥,求死不得,哀號之聲,慘不可聞。自15日晚9時至16日淩晨,清軍在日軍埋伏截擊下,死傷累累。僅城西箕子陵下二三百米之間,清軍“人馬屍體堆積如山,道路為之埋沒,溪流為之染紅”。屍體堆積最密體之處,在50米以內,伏屍120具,斃馬30頭。其慘不可言狀。

據參加平壤戰役被俘的欒述善所著《楚囚逸史》一書,記載清軍潰逃中遭受日軍截擊的慘狀說:

“陰雲密布,大雨傾盆,兵勇冒雨西行,洮如驚弓之鳥,不問路徑,結隊直衝。……前軍既遭敵人截擊,隻得回向後,而後兵欲逃身命,直顧前奔,進退往來,頗形擁擠。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前麵來兵,是敵人、是已軍,不遑暇問,持刀開炮,混亂相殺。查憐前行士卒既遭敵槍,又中已炮,自相踐踏,冤屈誰知?值此之際,父尋子覓,兄呼弟喚,鬼泣神嚎,田野震盈。人地稍熟者,覓朝鮮土人引路,均已脫網。有驚懼失措,投水自溺者,有引刃自戕者,甚至覓石碣碰頭,入樹林懸頸。死屍遍地,血水成渠慘目傷心,不堪言狀。”

在甑山大道,清軍被第五師團本隊伏擊,死傷也達數百名。總計清軍在潰退時被日軍埋伏截擊和人馬騰藉,自相踐踏而死者近2000人,被俘500餘人。至於軍火、彈藥、糧食及其他各種物資損失不計其數。據日軍統計在平壤擄獲的戰利品的:17厘米克虜伯野炮、山炮及各種口徑的大小炮35門,步騎連發槍550支,單發後膛槍400餘挺,車輛156輛,馬匹250頭,大米、小麥等各種糧食4600餘石。以及大批炮彈、子藥、信管、金銀、貨幣和其他軍用物資無算。

清軍潰退後,9月16日晨,日軍擺出一副征服者架勢,分別由玄武門、靜海門入城,占領了平壤。

葉誌超由平壤潰退被截擊後,率殘部倉皇北逃。時安州尚有馬步8營,可整飭戰守,但葉誌超經過順安、肅州、安州、義州等地,均棄而不守,狂奔500裏,一口氣渡過鴨綠江方才停下來,狼狽退入中國境內。

事後,又向李鴻章謊報軍情,誇大敵人兵力,掩飾敗績,虛報戰功。李鴻章包庇親信,欺哄朝廷,吹噓“倭兵三、四萬分撲平壤,我軍奮勇迎敵,力戰五晝夜,彈盡糧絕”。並嫁禍於人,把葉誌超率軍逃跑的責任推在別人身上。硬說“奉營營官守備揚建勝首先開城脫逃,……統帶仁字營記名提督江自康,駐守城外北山,先自撤隊,……統帶盛字左軍四川重慶鎮總兵孫顯寅,出險不停,直奔沙河”等。結果,這些人分別受到不同處分,做了替罪羊。

葉誌超謊報軍情,虛報戰功,居然得了“力疾督戰”的美名,並“加恩免其議處”。葉誌超一手造成的平壤大潰敗,就這樣馬馬虎虎的結束了。直到後來,有人彈劾葉誌超,清政府派宋慶查明事實,後被革職查辦,交刑部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