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大同江渡口橋頭堡: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1 / 1)

日軍進攻平壤的準備活動,早在成歡戰役前就已開始。

7月23日,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就向平壤一帶派出騎探,進行偵察活動。成歡戰役後,大島義昌立即派出兩個步兵大隊的先遣隊,於8月8日、12日先後由漢城北上。及第五師團、第三師團各部分別由釜山、元山、仁川登陸後,立即分道向平壤進犯。進犯日軍共分四路,采取分進合擊、四麵包圍的戰術:

由大島義昌少將率領混成第九旅團,3600餘人,於9月1日由漢城出發,循漢城至平壤大道。經開城、金川、瑞興、鳳山、黃州、中和而達平壤;

第五師團本隊由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率領,共5400餘人,於9月1日自漢城出發,經高陽、臨津、金川、瑞興、鳳山、黃州,由此折而西行,自十二浦渡大同江至平壤;

由步兵第十旅團長立見尚文少將率領的第十旅團,2400餘人,稱朔寧支隊。亦由漢城出發,沿朔寧、新汐、遂安、祥原,經江東縣由麥田店渡大同江,繞攻平壤北麵;

由元山登陸之第三師團混成旅團第十八聯隊,在聯隊長佐藤正大佐指揮下,其兵力4100餘人,稱元山支隊。於9月1日由元山出發西行,經文川、陽德、成川,渡大同江進逼平壤西北之順安。

日軍進攻平壤的四支部隊總共約16100餘人,日軍的戰略意圖是:

混成第九旅團於9月12日到達大同江南岸,進行誘戰以牽製清軍。吸引清軍注意力,以便第五師團本隊及朔寧、元山支隊從左、右翼及背後進行包圍攻擊;

元山支隊於14日到達順安,切斷清軍向義州的退路。15日與朔寧支隊會合,從北麵加入對平壤的攻擊;

朔寧支隊於13日由麥田店渡大同江,14日至大地境洞,由平壤東北方向發動進攻;

第五師團本隊自黃州西十二浦,由下遊渡大同江,出江西縣,進攻平壤西南麵。

各隊於9月15日前完成對平壤的包圍,15日淩晨發起總攻,以便一舉攻破平壤,將清軍驅逐出朝鮮。

9月15日午夜,日軍開始了總攻。

日軍混成第九旅團分左、中、右三路,向大同江左岸清軍陣地發起進攻。

淩晨3時許,進攻的日軍右翼及中路兩隊,接近清軍江左岸橋頭堡壘。守壘清軍立即奮起還擊,子彈雨點般射向日軍。

大同江右岸的清軍大炮也隔江發炮向日軍側麵轟擊,硝煙蔽天,炮聲震地。清軍頻頻發射的連發銃子彈掠過樹枝頭,恰如疾風掃落葉一般。

日軍進攻部隊暴露在壘外開闊地麵,毫無掩蔽,傷亡頗重。第十一聯隊中隊長林久實大尉、第二十一聯隊附細井有順中尉、第十一聯隊附今井健中尉等當場被擊斃。

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驅趕士兵,拚死衝擊。西島下令“寧死勿退”。日軍被迫分別向大道兩側的左翼和右翼堡壘發起衝鋒。

在日軍優勢兵力進攻下,兩翼堡壘被攻陷。這時守衛在大同江渡口橋頭堡及江北各堡壘的清軍,互相配合,用猛烈炮火向占據大道左右兩翼堡壘的日軍進行夾擊。日軍死傷甚眾,第十一聯隊第一中隊將校悉數戰死或負傷,第二十一聯隊第一大隊第二、第四中隊,官兵全部戰死。

清軍見狀,立即從橋頭堡中衝殺而出,向日軍發起反衝鋒。日軍陣腳大亂,司令官西島中佐揮刀督戰,不準士兵後退。

兩軍展開白刃格鬥。在雙方步兵進行鏖戰的同時,兩軍炮兵也展開激烈的炮戰。對射不久,日本炮兵中隊山本大尉以下24名官兵中彈負傷,器材被毀。

戰至拂曉7時,清軍派出了增援部隊,補充了彈藥,士氣大振。

上午10時,日軍中路第十中隊企圖攻占中碑街西方江岸堡壘,受到清軍步炮十字火力的射擊。同時,清軍發起反攻,將日軍擊退。

日軍發動第二次衝鋒亦未奏效。中隊長負傷,小隊長以下非傷即死,被迫後退。這時,清軍炮火愈戰愈強,而日軍自午夜零時出發,滴水未進,士兵饑疲不堪,各隊彈藥亦將用盡。尤其“中央隊戰線彈藥全部射盡,且將校多數傷亡”,已無力再戰。

至午後1時,大島義昌隻得下令退卻。

各路日軍接到命令後,於午後2時許狼狽退離戰場。

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

據日方公布的數字是:將校以下死者約140名,傷者約290名。其中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4名,中尉軍官被擊斃2名。第九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二十一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五聯隊第三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清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日人杉浦梅潭曾寫詩來描繪這次戰鬥的艱苦和日軍的慘重傷亡:“霜慘烈,風蕭索,吾軍銜枚乘暗斫。平壤壁,大同江,古來天險稱無雙。土器店頭砦柵固,炮雷進襲彈雨注。……蹀血登,蹈屍進,白日黯,山河腥,此役不克旗下死,嗚呼苦戰船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