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葉誌超給李鴻章丟盡了臉(1 / 2)

成歡失守後當天,聶士成率部向南退奔天安,與葉誌超部會合,準備退往公州。

聶士成要葉誌超率軍先行,自為斷後,一路招集殘卒而行。

7月30日,行至公州,見葉誌超由公州率軍北退,兩軍相遇。葉誌超對聶士成說:“公州不可守,不如繞道至平壤,會合大軍,再圖進取。”言畢,未待聶士成回答,便率所部疾馳而去。

途中,葉誌超電告李鴻章,清軍以寡敵眾,奮勇搏擊,取得了成歡大捷,斃敵2000餘人。

葉誌超與李鴻章同鄉,是安徽合肥人,早年投身於李鴻章創建的淮軍後,隨劉銘傳征討過撚軍,撚軍失敗後,得李鴻章賞識。此人為人善辯、倔強,被視為有才有膽的人物。

然而,這一次,葉誌超卻給李鴻章丟盡了臉。

在日軍到達牙山前,葉誌超與聶士成商議,以牙山絕地不可守,分別轉移至成歡和公州。聶士成率軍守成歡,葉誌超駐公州為後援。

1894年7月29日,日軍進攻成歡,激戰後聶士成以寡不敵眾,棄守成歡,退往公州。然而此時葉誌超已放棄公州,中途與聶士成相遇,合軍北退平壤。

李鴻章的作戰意圖是集結大軍於平壤,與漢城的日軍相對峙,還是那句話,李鴻章想挺著,以時間換空間。

李鴻章一開始是想讓葉誌超軍隊從海路轉移到平壤,而葉誌超認為,從海路向北轉移危險,不如原地不動,以靜待動。

從成歡敗退下來的聶士成收集餘眾,隨葉誌超北走,不戰而退的葉誌超軍隊還是與聶士成合軍北退平壤。

為了避免正麵與日軍主力遭遇,葉誌超選擇了迂回行軍。他們繞漢城之東,沿朝鮮東海岸經清州、鎮川、忠州、興塘,渡漢江經清風、原州、春川、金化、伊川、祥原,過大同江,先後於8月21日、28日抵達平壤,與入朝的左寶貴、馬玉昆、衛汝貴、豐升阿等部會合。這次轉移,足足花了一個月時間,共計行程1000餘裏。時值盛夏,行軍途中兵士饑疲疫病,死者甚多。

而葉誌超卻向本國報告說“大勝日軍”,鬧出國際笑話,讓李鴻章倍感難堪。

有些軍事史評論家認為這是葉誌超、聶士成畏敵怯戰的表現。不過,這一批評,也許未必合適。當時仁川、漢城一帶,日軍已集中萬人。牙山清軍新敗,輜重盡失,彈藥缺乏,士氣低落。為避免被日軍沿途截擊,保全實力,采取繞過漢城,避實就虛的路線是必要的。

日軍於29日攻占成歡後,大島義昌以為牙山原為清軍入朝後駐地,清軍從成歡敗退後,可能重返牙山。

於是,立即派右翼支隊為前導,向牙山追擊。當天午後4時,日軍先頭部隊到達牙山,看到的隻是被遺棄的軍火和糧食,清軍隻影不見。

日軍把被清軍遺棄的德製克虜伯大炮8門以及大米、彈藥等裝載上船,作為戰利品運往仁川。其餘10數門大炮,因已被清軍釘死火門或卸掉零件,不能使用,便被日軍盡行委棄。

日軍也不敢窮追,因為平壤那裏已經集結了清軍的大部隊。大島少將下令不再追擊、返回漢城時,已是8月5日。

明治天皇對進攻牙山清軍十分謹慎。7月23日,通過政變上台的大院君對閔氏一族有複仇之心,是應當利用的。不料,大院君在日軍刀槍逼迫之下,也沒有輕易地指示朝鮮政府發出要求牙山清軍撤出陣地的公文,為日本軍進攻住牙山的清軍製造合法的借口。相反,他躲開日軍的監視,偷偷向平壤的清軍傳遞漢城現況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