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臨渴掘井,為時已晚(1 / 1)

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深知北洋海軍的現狀,完全沒有勝算。早在1894年3月下旬,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就呈請添置克虜伯新式快放炮,但已是緩不濟急。

現在,局麵已是如此危急,李鴻章不能不把購買新式戰艦的事項立即提上議事日程。

1894年7月16日,李鴻章致電駐英公使龔照瑗:“海軍快船,速率過少,英廠如有製造新式大快船,多置快炮,行二十三四邁,望密訪議購。價若幹?趁未決裂前送華,遲則無及。”

31日,龔照瑗電複李鴻章:“倭又在英購三快船,尚未定議,中如購,可先定,乞速示。”

2日淩晨1時半,又電詢:“現覓一快輪,與前覓價5.5萬鎊船同,一點鍾行26邁多,炮四,少價5000鎊。包送大沽,唯水腳不貲。要否?”

當天,李鴻章便致電總理衙門籌款添定快船。

5日,龔照瑗致電總理衙門,引述法國外交部長阿諾托語稱:“華兵將廣,軍力厚,而倭餉械足,水陸兵精,不可輕視。願中國兼用兩將,廣籌餉械戰船,必可克之。”

隨後,他再次致電總理衙門,進一步提出建議:“倭有戰船二十四,雷船二十隻,北洋大小兵輪隻十三,雷船無多,恐寡不敵眾。交冬,洋麵更吃緊,南洋兵輪不能出海,北洋久持,獨力可慮。可否奏請飭南洋速購數快兵輪助之,遲則難辦。”

直到這時,清廷似乎才在夢中醒來。

7日,軍機處密寄李鴻章上諭:“自光緒十五年越南用兵之後,創辦海軍以及十載,所有購船、製械、選將、練兵諸事,均李鴻章一手經理。乃倭人自上次朝鮮變亂,經我軍勘定,該軍挫敗而歸,從此蓄謀報複,加意練兵。此次突犯朝鮮,一切兵備居然可恃;而我之海軍船械不足,訓練無實。李鴻章未能遠慮及此,預為防範,疏慢之咎,實所難辭!現在添購快船已屬補牢之計,究竟何時可到?能否趕及此次戰事,足備進攻之用?著李鴻章迅即奏複。因思海軍為國家第一要務,此後必須破除常格,一意專營。該大臣熟悉中外情形,於茲事久經體察,應如何擴充辦理,總成大軍,可以來洋攻剿?計需購船械若幹,用款若幹,應分幾年購辦?如何仿照西法慎選將才,精求訓練?均著李鴻章通籌熟討,詳晰陳明,候旨遵辦。”

但是,購艦需要巨款。

海軍衙門和戶部的錢在修頤和園。清廷擬撥的購船款僅200萬兩,戶部奏明撥款辦法是,由海軍衙門和戶部各籌100萬兩,以濟要需。而到10月下旬,戶部款100萬兩才收到63.9萬餘兩,海軍衙門款100萬兩才僅8萬兩有奇。

清廷真的是沒有錢,那麼窮嗎?

據介紹,慈禧太後每天在皇宮的日用生活費是4萬兩白銀,一個月就是120萬兩白銀。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看?

窮奢極欲的生活的錢,可以有。購買軍艦嗎?可以沒有。

由於巨款難籌,結果隻議定購買智利2船和英國1艘小快船。不料智利借口中立推翻協議,這場交易隻好作罷。1艘英國小快船雖已成交,又因英國政府禁止軍艦出口,連這艘已經付款的船也不能啟行來華。

這樣,臨渴掘井,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