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誰抓住了大海,誰就是贏家(2 / 3)

從此,北洋艦隊實力大增,聲勢日壯。

到1888年(光緒十四年),北洋艦隊已是一支擁有“鎮遠、定遠鐵甲2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快速巡洋艦7艘,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炮艇6艘,魚雷艇6艘,威遠、康濟、敏捷練船3艘,利運運船1艘”,合計大小艦艇25艘,官兵近4000人,具有相當規模的一支近代海軍了。

為了把北洋艦隊的建設引上正軌,同年9月,海軍衙門以英國海軍製度為藍本製定了《北洋海軍章程》。《章程》分船製、官製、升擢、事故、考校、俸餉、恤賞、工需雜費、儀製、鈐製、軍規、簡閱、武備、水師後路各局共14款。

《北洋海軍章程》是參照西方近代海軍規則製度,製定的中國近代第一個海軍章程。從內容看,規定得相當細致完備,井井有條。《北洋海軍章程》的製定,標誌了北洋艦隊的正式成軍。

北洋艦隊成軍以後,清政府根據李鴻章的推薦,委派淮係將領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為水師提督(艦隊司令)。由曾留學英國,通曉海軍業務知識的劉步蟾、林泰曾分任右翼、左翼總兵兼定遠、鎮遠艦管帶(艦隊副司令兼主力艦艦長)。聘英國海軍上校琅威理為總教習。

清政府在籌建北洋艦隊的同時,在南方其他省份也陸續籌建了另幾支艦隊。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政府除擁有較大的北洋艦隊外,還建立起南洋、福建及廣東3支艦隊。

總計甲午中日戰爭前,清政府的4支艦隊,共擁有各種大小軍艦78艘(不包括其他武裝運船)、魚雷艇24艘。排水量總共8萬餘噸。但其中除北洋艦隊擁有巨型鐵甲艦及大型巡洋艦,能從事外海作戰外,其餘3支艦隊,艦船數量雖不算少,但大多是陳舊小船,根本不能勝任近代海戰。

福建艦隊原來曾是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艦隊。但是在1884年(光緒十年)8月23日的馬尾海戰中,艦隊的全部家當,計軍艦11艘,商船19艘,被擊沉擊毀,幾乎全軍覆沒。甲午戰爭時,僅有小型炮艦、運輸艦、通報艦10艘。其中大者不過1000餘噸,全部木造或鐵骨木皮製造。

廣東艦隊艦船號稱30艘,但其中除廣甲、廣乙、廣丙3艦超過千噸外,其餘均為數百噸小船。最大者800餘噸,小者僅150噸,也全部是木造或鐵骨木皮,根本不能出海作戰。

同時,清政府的這些艦隊分別由南北洋大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各為節製,不相統屬,兵力分散,不能聯成一氣。

這次戰爭名義上是中日兩國間的戰爭,實際上海戰方麵,隻是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的較量,其餘3支艦隊完全作壁上觀。甚至出現過這樣的笑話:1895年(光緒二年)2月,日軍占領威海衛,俘獲了停泊在威海港內的全部中國軍艦。兩廣總督寫信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要求日本將被俘獲之廣丙交還給廣東艦隊。理由是廣丙係廣東艦隊所有,廣丙北來,隻是依例參加海軍檢閱,而非參加戰爭。此次戰爭與廣東艦隊無涉,故應將被俘之廣丙交還。結果,被伊東佑亨拒絕,碰了一鼻子灰。

意大利人弗拉基米爾在甲午戰爭後1896年(光緒二十年)出版的《中日戰爭》一書,評論中國海軍時曾寫道:“中國海軍同陸軍相比是非常優越的。”許多海軍軍官在專業方麵受過很好的訓練。“即使在和平時期,海軍也需要經常關心和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船員如果沒有受到科學教育是不能將軍艦駕駛出海的。”而北洋艦隊則是“目前中國唯一具有戰鬥力的一個艦隊。此外,它還是中國艦隊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它是為保護首都而組成的,並且占有兩個輝煌的港口旅順和威海衛”。

這一評論,基本上符合北洋艦隊的實際情況。從兩次會校可以看出,北洋艦隊不論在戰陣訓練和軍職技術方麵,都稱得起是一支具有一定戰鬥力的近代海軍部隊。

日本海軍的創建遠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晚。甚至比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也略晚一些。1857年(鹹豐七年、日本安正四年)到1868年(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元年),從歐洲國家購買小型軍艦7艘,均為數百噸小船,最大的不超過千噸,最小的僅30餘噸。當時日本的海軍力量還是很弱小的。

1868年(同治七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特別重視海軍的發展。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天皇睦仁就在大阪天保山灣舉行觀艦式。當時參加觀艦式的艦隻隻有6艘,總共不過2452噸,因此,天皇睦仁於10月間諭令軍務官說:“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務必從速建立。”表現了日本明治政府擴充海軍的急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