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騎卒雙腿一夾馬腹,座下戰馬吃痛,朝暗紅色大門狂奔而起,戰馬越過六具老人屍體,背上的騎士狠狠一拽馬韁,戰馬直直人立而起,兩條前腿猛踏暗紅色大門,馬背上的騎卒,雙手端槊人借馬勢,狠狠抽向大門。馬腿與長槊同發同至,暗紅色大門轟然倒塌!破門騎卒駕馬回轉一圈,重新蓄勢打馬奔入門廊之中!下馬持刀騎卒隨之魚貫而入!獨留將軍陳到一人一馬立於大雪長街之中!靜靜與那金漆荀氏對峙。
燕京以北三十裏,北燕山上燕王府中,一位老者麵容憔悴斜躺在橫榻上,榻前站著兩個剛剛及冠的青年男子,一個低著頭手拿鐵釺捅弄著身側火盆裏的木炭,一個雙手攏袖彎腰低頭恭敬的站在老人身邊。老人突然麵色慘然悲戚向南望去道:“去休!莫要再擾我清淨。”
捅弄火盆裏木炭的年輕人手中鐵釺一頓,又用力一推,呼的一聲本來沒有明火的火盆中,竄出半尺火龍,龍吟一聲隨之蕭然殆盡,不是刻意去觀察到的話一點也找不出異象發生過的痕跡。另一個年輕人腰彎的更低了。隱隱看去身後壓下了一座山,一座有瀑布飛馳而下的山。山巔積雪終年不化,山腳竹枝桃花,盎然開放。
燕京東南,長安城內,王朝帝都,繁華似錦,大城中軸內套著一座小城。百姓們喜歡稱呼這座小城叫皇宮。而長安城裏的官員們則不逾矩的稱之為紫禁城。兩個稱呼不同的關鍵在於,百姓們從來都認為這是天下間最有權勢的人生活的地方。再有惡意揣測的百姓,會和別人說,朱紅色的城牆裏驕奢的皇帝和他美豔的妃子們用金鋤頭種地的地方。
而官員大臣們喜歡稱之為紫禁,是因為剛剛登基三年的皇帝,用三十五年的時間,以一介布衣禦登大寳結束了二百餘年的亂世,統一十九州,分封功臣。建立起這個前無古人盛世,國號——大周。而這座紫禁城更象征皇帝的威嚴,威震寰宇的一切上諭皆出於此。
紫禁城內,一名紅袍宦官踩著碎步急匆匆走入養心殿,俯首輕聲向坐在大殿正中書案後,身著紫禁龍袍中年男子說到:“皇上,燕州荀家上下一百二十八人,荀氏六龍自刎府前,其餘一百二十二人,盡關入燕京府大牢,半月之後押往京城。荀氏二房獨子荀文若躲在燕王府上。”
皇帝李覓站起身,繞道書案前緩緩踱步,不一會回頭衝著身邊的太監說到:“下詔,燕王平定燕雲征戰功高,可募私兵兩千。燕雲道白毫騎軍並入京畿道左武衛,封燕京道奮武將軍陳到為左軍將軍統領左武衛。至於荀家餘子,留給燕王又如何!”
說罷轉身回坐,抽出書案上堆積如山的奏章逐字閱讀起來。太監邁著相同的碎步急匆匆走出大殿,養心殿內回歸一片寂靜。
皇帝李覓看著手中又報哪一位藩王剛到封地就被當地世家連踢帶打趕出封地,絲毫不顧及新帝皇家顏麵。越看越心煩,李覓心中知曉這些敢於公然對抗天子權勢的世家,僅僅是幕後那些人推出來的餌料,為了釣起他這條真龍的餌料!
李覓拋下手中奏章,嘴角浮起嘲弄的笑意輕聲道:“很快你們就笑不出來了!”說完提起檀木筆架上的狼毫,添滿筆肚,站起身在背後的屏風上畫了一個豎道。透過漆黑的墨跡,依稀能辨別豎道覆蓋的三個大字“燕雲荀”。
太和三年臘月廿二,燕雲荀氏全家上下一百二十二口,斬首長安城崇文門外,獨留餘子荀文若不知所蹤!天下世家文脈皆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