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劉洎傳(3 / 3)

對於這位嫡長子的離世,這或許會讓李世民想起另一位十分寵愛的嫡次子——李泰。

李世民對於李泰的寵愛一定是大過李治的,他此時會不會因為父子感情,不忍心自己最疼愛的兩個孩子,客死他鄉呢?

廢王回京,除非身居大位,不然必然引起各種猜測,惹得朝局動亂,而李泰無論是文學素養,還是為人處世,一定高明於李治。他主編的《拓地誌》,古今罕見,規模巨大,而他的政治基礎也十分優異,李世民曾下詔讓他設立文學館,自行招攬人才,包括岑文本在內,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等著名大家,都曾是李泰文學館內的賢才。

此時的李世民對於李治十分擔憂,甚至於不滿,無論是從《帝範》來看,還是從李世民後期為政取錯來看。李世民甚至生出了廢嫡立賢的想法,想要立有著前朝血脈的李恪,但他不能不顧忌嫡係臣子的想法了,包括長孫無忌在內,沒有人會同意一個久居外地的藩王回京繼承皇位。

漢文帝的教訓,誰都能倒背如流,李恪來,他們就是呂黨。在李恪不行之後,李世民有沒有思索過當年自己一日不見,就要托飛鳥傳書的李泰呢?我認為,十分有可能。

對於李治的懦弱,李泰絕對是繼李承乾之後第二文治天下的人選,李世民不需要萬世武功,他隻要名垂青史的文景之治。誰是漢景帝?李治顯然不是,半毛錢都挨不上,他要能有大漢棋聖一半的膽子,也不至於被女人奪權,冷知識,李治是唯一一位,後立皇後,且被奪權的帝王。《新唐書》明確記載,李治在後期大權旁落,想要廢除武則天,但是卻已經沒有能力了。

所以,李承乾去世,李恪如果不行,那麼隻有李泰才是李世民心中最為完美的繼承人。李世民或許也在搖擺不定,他或許沒想過立李泰,但一定想要再見一麵這個昔日寵愛不亞於李承乾的孩子。

再說,要說召見托孤,也應該先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怎麼會先召見馬周、劉洎,要知道,當年李治進位皇太子時,這兩人都不在場。李世民選的三人托孤是房玄齡、李績、長孫無忌。

房玄齡此時遠在京城,而李世民此刻在定州,也就是河北境內,暫且不說。就說李績、長孫無忌,總該先於馬周、劉洎先召見吧。

可偏偏李世民隻召見了這兩人。原因我認為就是,長孫無忌、李績都是李治的擁護者,如果要為李泰回朝找一個破局點,隻有馬周與劉洎。

這兩人是李治身邊的重臣,他兩的倒戈,會給李治沉重一擊,李泰入朝就有三分數,加上長孫無忌對於李泰,也是舅甥關係,李泰入朝就有了五分。

但,劉洎的回答顯然讓李世民不太滿意,李世民是絕對不可能直接告訴他,他要讓劉洎扶持李泰的,他或許會這樣問:

“我今欲死,身後之事,太子如何?”

劉洎會告訴李世民:“你別擔心,我等一定盡心盡力輔佐太子,絕不會讓奸臣禍國。”

“太子孱弱,若不能持大事,爾等欲意何為?”

“臣等定如魏征輔陛下一般,外除奸臣,力諫太子。”

李世民見狀,會拐彎抹角的說:“如此甚好,昔濮王泰之才,朕欣慰不已,如今如此,父子不見,不由得淚染衣襟,天不憐我父子,今死不得見,身雖死目但不瞑!”

此時劉洎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對著李世民說:“父子情深,伏惟本朝孝治天下,今陛下病重,兒子不能侍奉,實為世人所詬也,臣請召濮王泰入朝奉之。”

還有一種是:“父子之情,不可與國家大事所並肩而論,陛下為國操勞,舍父子之情,實為千古佳話。”

其實這個問題,問出來,隻要劉洎回答,劉洎就非死不可。

根據《兩唐書》的記載,褚遂良進讒言之後,李世民沒有第一時間找到劉洎,而是病好之後才找到劉洎。

為什麼呢?臣子要行霍光之事,帝王居然能等到病好,病要是不好呢?那是不是就默認了?

霍光是幹嘛的,大家肯定知道,廢立隻在一念之間。到底是要立李治,還是廢李治,立李泰,誰也不知道。

但,李世民殺劉洎,肯定是必然的,在一個人病情好轉之後,會有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病重之時,對於脆弱的一麵,對於情感爆發時的一麵,往往是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權力巔峰的人,所不能麵對的,他所說的話,一個字兒也不能流傳出去。他不能讓別人知道他有廢立的想法,所以殺人滅口是必然的。

這件事情,不管是褚遂良上來讒言,還是李世民有意借褚遂良之口,劉洎的結局不會變。李世民絕不允許劉洎將這件事情說出來,於是,負責監斬、審問、看守的官吏,麵對劉洎想要自書之時,竟然無一敢給筆墨,這與《唐律》截然不符。

並且,就算是千古奇冤嶽飛死時,尚有八字留世: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為何劉洎如此一件小事兒,就連紙筆也不肯給呢?你說後麵沒有李世民想要滅口的想法,我是不太信的。即使之後有司論罪,我認為很大原因隻是因為李世民如果不論罪有司,那麼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世人,是他不讓有司遞交紙筆的。

李世民肯定不會親自告訴有司不許遞交紙筆,上麵打招呼一般十分隱晦,有時候一句話就能定下一個人的結局。

劉洎冤殺一案,他的兒子在李治時期上訴伸冤,卻被樂彥瑋一句:“今日平反,豈非是先帝所不明?”給攔的徹徹底底,這就是權力,別說平頭老百姓,你就是當朝宰相又如何?就算盡心盡力輔佐李治數千個日日夜夜又如何?

直到武則天臨朝稱製時期,才為劉洎平反,恢複其官爵。所以我說武則天也有可取之處,尤其是在其臨朝政治時期,但稱帝之後,功不抵過。

所以劉洎,就是一個死在帝王搖擺之心下的臣子,故而,臣子們最怕帝王有搖擺之心,他今天這個想法,明天一變死的就是你,所以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的搖擺。而古往今來,許多人因為帝王的搖擺,更是直接起兵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