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的構想是寫到第7章再加上總結,把範圍限在清末民初的時空背景內。但有人提醒我說,梁在《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內,也牽涉到一些古代經濟的事情,不應該回避掉。雖然我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因為對先秦史所知有限,而且梁對古代經濟的文字,在他的論述中比例不高,所以我對此事就有點鴕鳥心態。拖到2000年10月,那時前7章的稿子已經修訂兩次,其中的第2章、第5.2節、第11.2節已在刊物上發表了。再思之後,我隻好重新擬定如何撰寫古代經濟的部分,也就是第8、9、10章,以及第11.1節。李怡嚴教授(台灣清華大學物理係退休)對中國古代史相當熟習,承他相助解決了第9、10兩章,我才忐忑地把古代經濟這幾章完成(2001年7月)。
從1997年8月起算,曆經堪稱艱辛的四年(以及健康上的憂擾),才完成全書的初步形體,到了2002年1月才整理出完整的書稿,與聯經出版公司簽約。之後又有漫長的再修正、在聯經排隊等待、進入編輯校對,現在終於要麵世了。我寫這本書時的年齡,已比梁寫作這些經濟論述時的年紀還高;在時代上,我幾乎晚了他一個世紀;我是專業的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研究者,而梁卻未受任何正式的經濟學教育。在這三項差距下,我應該有條件把他的想法解說得清楚、析述得明白、評論得中肯,這三點我大概做得還算合格。
可是我的內心滿足感並不深,因為梁的經濟論述有幾項特色:
(1)現實的問題性很強,是符合時代的急迫性問題。(2)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特性是負麵的:環境一變、時間一過,這些問題的意義就隨風而逝。(3)幾乎隻要以目前的知識,加上一些文獻的查閱對照,稍用精神寫出條理清晰的解說與評論,大概就可以完成解說者、析述者、評論者這三項自我設定的任務。這不是心智密集度很高的工作。相對地,《亞當·斯密與嚴複》這個題材,不論在知性上、深度上、廣度上、想像空間上,都比梁的經濟麵向困難許多,此中原因已在本書的第12.3節析述了。
從不同的學科切入來研究梁的不同麵向,是學界曆久不衰的興趣,前賢的研究成果相當有助於我跑完自己的這一棒。這當然並不表示梁的經濟論述已經探究完畢,因為每位探索者都可以在高度上和深度上不斷地翻新,而我就在此交棒了。
賴建誠
台灣清華大學經濟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