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斯密亞丹學說”的內容,除了依據日文資料介紹斯密的生平與貢獻外,主要的目的在於“請言斯密著述之要領”(12:30)。
前幾章的內容或以時代為主題(中古生計學),或以學派為主題(重農主義),而獨此章以一人之說為主題,且篇幅最長(15頁)、解說最細。原因是:(1)中文學界介紹經濟學說的,“今隻有《原富》一種(其在前一二無可觀),理深文奧,讀者不易,先讀本論,可為擁篲之資”(12:1)。(2)從追求國家富強的觀點來看,斯密的著作比其他生計學之書更有體係性,政策性的討論較多。(3)嚴譯手法古奧,多用中國式的古典語體譯寫,梁讀嚴譯《原富》的體會,要比讀日譯《國富論》的體會親切深刻;若要摘述成簡易版的中文,嚴譯也比日譯方便。(4)梁借此機會係統地研讀此書,“撮其體要,以紹介諸好學諸君子”。
相對於三冊近千頁的《原富》,他所摘要的內容相當少,而且很不完整,幾乎無體係可言。(1)頁30-35摘述第1篇(部甲),隻提到分功之效、自然價格與時價、租(地租)庸(工資)贏(利潤)之間的消長關係,而《原富》首篇就有11章,這樣的摘要未免草率,但他也說:“今欲以報章短文擷其綱要,談何容易,稍繁則二三十號不能盡。”(12:1)(2) 第2篇論資本積貯之事(12:35-39),也是浮光掠影。(3) 第3篇隻有1段3行半(12:39),原因是此篇旨在回顧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中文讀者的興趣自然較少,可是梁給了一個難以證實的理由:“(斯密)其說有不免互相矛盾者,後之學者往往駁正,今勿具引。”(4) 第4篇專排斥重商主義,斯密的主要用意是反對重商製度下政府的幹預主義,主張采取自由放任式的“看不見的手”(自由經濟製度)。這是很關鍵的論點,但梁的摘述卻把焦點集中在批評重商主義的“重金主義”:誤認為金銀才是國家之財富,追求貿易順差是首要目標,然後就寫了很長的附論(12:43-61),說明中國近年來國際收支的統計和問題的性質。
這樣的介紹,若斯密從棺中複起,必大歎梁買櫝遺珠。梁之所以會把重點放在貿易順逆差,而不放在斯密最看重的自由經濟論上,原因是他從中國當時的立場來看,貿易順逆差的急切性遠比自由經濟論強烈。(5) 第5篇論國家的財政收入與國債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嚴複最辭長而激、流涕太息者,但梁對此篇卻一字未提。也就是說,若以篇為單位,梁隻摘介了前四篇,而這四篇在有限的篇幅裏,隻作了點狀的摘述,做第4篇的摘要時,甚至還“打錯了靶”。
11.2.6結論
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重讀《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的感覺,是梁的譯介內容大抵可靠,較困擾的是名詞翻譯的困難,例如談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梁譯為“性法學派”(12:25),其實他的第8章標題“重農主義”已譯出此派的精神,不知梁為何又有此譯?名詞上的困擾確實不少,若無適切的日譯可借用,他就如例言第七則所說的:“篇中人名及學理之名詞,依嚴書者十之八九。”(12:2)他的評論也大抵合理,除了他主張中國要學歐洲的重商主義,因為這一點是他忽略了中國所應具備的客觀條件。
整體而言,中國知識界當時深受《新民叢報》的影響,很多人是通過梁的譯介才知曉有西洋經濟思想史;更重要的是才因而知道有嚴譯的《原富》,或甚至是通過梁的長篇摘述解說,才知曉斯密的基本論點。我認為《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的最大功能之一,是梁做到了“吾欲以為讀《原富》者之鄉導”(12:29),這也是他自號為“新民子”的用意:傳播“新知”給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