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有何高見(2 / 2)

“王如賢?”乾伯綸暗自思忖。

這個人雖然出身卑微,身居低位,可傳聞他的品格卻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對誰都是鐵板一塊!

他的名聲更是遠播帝國各處,就連乾伯綸這種站在帝國金字塔頂端的人,也對此人很多傳言都有所了解,並不是乾伯綸刻意打聽或者是讓人調查,而是此人名氣實在太大,以至於周圍的人都時常提及此人的事跡。

比如,王如賢曾經身居從七品,一個芝麻大的官,敢彈劾自己所處第四區的事務總督-正三品,帝國親封的封疆大吏。還有親自寫下農業部部長兒子的十三條罪狀交於上議員,那時王如賢不過正七品而已,等等這些,都是駭人聽聞的事,所以乾伯綸才會知道王如賢這個人。

而這次的事情能捅到教會法庭,自然與這個王如賢脫不開關係,乾伯綸聽說此人以死力薦,在遞交案卷時,早已寫好遺書準備等死,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那還能怕什麼?

事情到這裏也就打住了,可要說此事有問題,那麼會出現在哪個部分,四大家族內部?

軍政部所派的人,雖然不是四大家族的嫡係或者旁係,可也算是家族派係中的人(除四大家族之外的外人所自成的派係),胳膊肘不會朝外拐,更不會捅自家的馬蜂窩。

況且這件事所導致的結果十分嚴重,參與此事的軍政部四人全部革職查辦,第四,第三,第六區布政司司長革職,第四,第三,第六區區長革職,第四,第六區事務總督(江家與雷家)罰俸兩年並降職處理,軍政部部長(乾家)革職查辦,軍政部副部長(狄家)革職查辦,財務部部長(江家)革職查辦等等,而審理此案件的有教會法院院長(江家),副院長(雷家),帝國最高法院院長(雷家),督察組左遷都禦史(乾家),行政部部長(狄家)。

不管是處罰還是審理都有四大家族的人參與,要說有人背後指示。

從這些結果來看,乾伯綸認為雷家最有可能,因為雷家是這此事件的最小受損者,可是雷厲行這樣做,就不怕引來眾怒,令雷家獨木難支嗎?

並且從種種跡象仔細分析,乾伯綸始終無法確信這是雷家指示,因為雷薄沒有瓜分利益的表現,作為一個政客,是不會做出損害自己的利益,卻得不到大於損害利益的利益!

而其它三個家族的話,要隻是為了爭奪這個財務部部長,以及軍政部部長的位置,風險也未免太大,很有可能會得不償失。

如果排除四大家族內部問題,那這件事另一個最大問題的地方就是,王如賢為什麼能夠順利的將案件提交到教會法院?。

能夠順利的完成此事,可探究的是,最高法院院長接受此事,並處理此事。

按理說,江家不可能同意,因為這明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可結果是最高法院接受並處理了,這就說明江家同意了,這就十分令人匪夷所思!

要麼是江家迫於某種原因接受,要麼是自願接受,第二種自然不可能。可是迫於某種原因接受,那會是哪種原因,是王如賢背後的人嗎?那王如賢背後的人又是誰?

想到這乾伯綸立刻又進入了死結,因為王如賢能夠做出這些聳人聽聞的大事,且能活到現在,不可能說沒人搞他,而是有人在保他,而保他的人,偏偏就是江家!!

乾伯綸就這樣反複琢磨,卻也看不懂,最終還是詢問這個帝國他認為最為聰明的天才!--乾佑同。

“老弟有什麼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