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2:古南嶽顯露金鳳山(2 / 2)

這樣我們就可以推算出金鳳山古南嶽的曆史了:古代道教是以師徒關係傳承的,前三十五代按平均每代35年計共1225年,後四十代是血緣繁衍,平均每代按25年計共1000年,合計到嘉慶十年共2225年,再加從嘉慶十年即公元1805年至今的202年,總計2427年。

這樣就把金鳳山南嶽的曆史上推到了戰國初年。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南嶽”遺跡了。

——天柱金鳳山符合古南嶽地緣條件並有相應的曆史文化淵源。

我們前麵已界定古南嶽當在古荊州南楚之地。

據明清時期《黎平府誌》和《靖州府誌》,黔東南地區“三代”屬荊州,春秋戰國屬楚國,而且正好在楚國南端。

從曆史文化淵源分析,南嶽的主神是祝融,祝融與炎帝有關,屬於神農氏族的一員,神農氏族的最顯著的特征是崇尚火、太陽和象征火的鳳鳥,所以祝融和炎帝都有“火神”之稱,鳳鳥是神農氏族的圖騰。

前麵說過古南嶽在夏代以前已經存在,古南嶽存在於神農文化的原生地可能性最大。

近年考古部門在與天柱接壤的湖南洪江市發現著名的高廟文化遺址,發掘出大量的中國最早的鳳鳥紋和太陽紋圖案陶片(距今6000-7800年);在會同連山發現眾多炎帝文化遺跡,會同連山已被有關專家初步認可為“神農炎帝故裏”。

據報道近年在天柱清水江流域也發現好幾處距今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遺址,據其年代和地域估計也應屬於高廟文化。

這為古南嶽誕生奠定了曆史文化根基。值得深思的是此南嶽所在之地正好名為“金鳳山”,旁邊還有“銀鳳山”、“雙鳳嶺”,天柱縣城又名之為“鳳城”,而且有“萬鳳雲集”天柱的美麗傳說。民間則普遍有敬祀火神祝融的習俗。

這麼多地名、傳說及民俗與鳳鳥、火神有緣,不可能是一種巧合,當是祝融文化曆史沉澱的結果。

——古南嶽緣於天柱山,天柱縣境內正好有古老的“天柱山”。

此山與金鳳山距離不過1500米,二者山體相連實為一山。

建製於明代的天柱縣就得名於古老的天柱山,而全國以“天柱”冠名的縣僅此一處。何以見得此天柱山古老?

屈原《楚辭“天問》說:“八柱何當,皆何當值”,此天柱山上正好有八個石柱,其中六柱顯突,最高一柱高達83米。

舊《天柱縣誌》有詩雲“何年突兀起高標,直接銀河上下潮”。

《淮南子“天文》載“昔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報載貴州安順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發現神秘“紅崖丹書”,經王大有先生破譯屬遠古陶文,記載的就是共工等神農氏族的譜係(共工屬祝融後代)。

安順距此也不遠,不周山或許就是後來的天柱山。

這些雖然是神話,但神話往往有曆史的影子。

“天柱山一名霍山一名衡山”又是怎麼回事?《爾雅·釋山》說“大山宮小山為霍”,意思是大山圍繞小山稱為“霍”。

此天柱山雖然“突地起高標”(算上金鳳山最高處不過907米),但他的四周有更高的梵淨山(2572米)、苗嶺雷公山(2178米)、雪峰八麵山(1994米)等包圍環繞,所以稱為“霍山”(“霍山”又與“霍王教”通)。

至於通“衡山”,《南嶽誌》說“夫霍之轉聲為衡,古者方言不一,或則呼衡,或則呼霍”。

這樣解釋是很有道理的。

《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有衡山”,古之南海即洞庭湖,流經天柱的清水江注入沅水直達洞庭湖,說它在“南海之內”不為過。

可見先秦南楚之地有兩個“衡山”除湖南衡山外,此天柱山也作“衡山”。

《楚辭·遠遊》說:“祝融戒而還衡兮,騰告鸞鳥(即鳳鳥——筆者注)迎宓妃”。

屈原的這首詩是流放沅水流域寫的,所提到的“衡”應該是指此山。

——天柱、會同一帶有古南嶽外遷的傳說。

在考察天柱之前,筆者拜訪過會同縣林城南嶽山的道士楊新華先生。

楊先生講聽貴州的雲遊道士戴雲輝說過,會同這個“南嶽”是三千年前的薑子牙禪封的,衡山的南嶽都是此處搬過去的。筆者深入調查發現一石碑,石碑明確記載此處原名“馬形山”後更名為“雲山”,此雲山的“南嶽殿”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始修的,碑上還有“雲山遙對祝融斜”的詩句。

但奇怪的是殿內現存一口幾百公斤重的古鍾,古鍾上卻鑄有“嘉慶十年”的字樣。

當時迷惑不解,後才領悟到,“雲山遙對”的“祝融”就是天柱的古南嶽,那口古鍾可能是會同的南嶽殿落成後從天柱分過去的(兩縣原本是一家);

因為許多碑記證明天柱金鳳山在“嘉慶十年”搞個一次大的擴建,此古鍾大概是金鳳山後來閑置多餘的。

顯然,楊先生所說薑子牙所封的古南嶽就是天柱金鳳山的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