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嶽顯露金鳳山
天柱金鳳山現為貴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與湖南會同縣的金龍山遙相呼映.
(天柱與會同接壤,明代以前和會同是一個縣,隸屬於湖南靖州,明萬曆二十五年分割出來另立,隸屬於貴州黎平府)。金鳳山位於天柱縣城東北麵,距縣城7.5公裏,海拔907米,山地麵積為47.3平方公裏,溶岩占80%,四周分布著大小30多個溶洞,山峰奇險,風景秀麗。據《物華天寶——天柱風物錄》一書記載:金鳳山“數百年來,香火旺盛,神名遠播,朝山拜佛燒香還願的善男信女來自周邊數省,終年絡繹不絕……
(山上)有南嶽殿、東嶽殿、玉皇殿、王母瑤池、寶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宮、玄女宮、女蝸宮、四大天王宮、地母宮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華美,壁畫鮮妍,佛像滿堂,氣氛森嚴。南嶽殿外懸一巨鍾,每日清晨,僧人擊鍾早課,鍾聲清越,穿山蕩穀,遠近皆聞。天柱首任知縣朱梓將其命名‘金鳳曉鍾’,定為天柱八景之一”。
問及金鳳山寺廟的曆史,誰也說不清。
《物華天寶》記載說:“約建於宋末元初,中興於明季,鼎盛於清朝”。
但該書的編者之一堯敦屏先生對筆者說,這一說法隻是一個推測,因為天柱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清康熙《天柱縣誌》記載建縣時已有大量寺廟存在,故推測始建年代為宋末、元初。
而民間則說金鳳山建廟宇與“金鳳姐妹斬惡龍”傳說有關,年代極為久遠。
筆者隨天柱縣文聯和文物所的同誌到金鳳山實地考察,發現此處以南嶽道教文化為主,有“祝融峰”、“南嶽庵”、“祝融廟”等地名和古建築遺跡。
南嶽庵門前還有一塊“乾隆主題”的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巡遊此山時即興詩一首:
遊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嶽幾千秋,山自春風水自流。
遠觀東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萬裏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南嶽美景觀不盡,天心有順再來遊。
此碑石用的是當地的軟質砂岩,風化較為嚴重,第三句“祝融峰嶽”幾字已很模湖。
碑下方和左側還密密麻麻刻著一些小字,依稀可辯出“聖主□□降臨”、“乙醜”等字樣。
除乾隆主題碑外,筆者在南嶽殿附近還找到另一塊殘缺碑,上刻“傳□濟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孫常□(“□”表示字體殘缺)”和“清嘉慶十年歲次乙醜”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題碑也應刻製於嘉慶十年);從碑上字跡的排序看,“四十世孫常□”顯然是立碑者。
南嶽庵外還有兩株古銀杏,數人難合、勁拔參天,有關專家稱“樹齡在千年以上”。銀杏乃宗教神樹,可見金鳳山可溯宗教曆史絕不會隻有幾百年。
通過大量田野調查,結合考古、史料、地緣民俗等綜合考證,筆者初步認為,此地極有可能就是古南嶽的所在地。其依據和理由有五個方麵。
——乾隆題詩碑說明此南嶽大有來頭。
乾隆為一代聖君,博學群書,通曉今古,並六次私訪江南,必定也踏足過或了解自唐代以來香火極盛的湖南衡山。
但他對衡山南嶽並沒有太多的在意,而對此“荒蠻之地”的南嶽卻大發感慨。
“祝融峰嶽幾千秋”雖然不一定是實指,但在乾隆看來此南嶽絕非等閑。
筆者曾聽湘西一些老人吟唱過這首題南嶽詩,原來還以為是題湖南衡山——天柱文物所的同誌介紹說他們為此事特意作過考察,湖南衡山並無此類碑記。
天柱本土也還有一些學者至今對乾隆題詩表示懷疑,理由是此詩雖然有帝王之大氣,但其句數、平仄及重複用字等明顯不合詩格,認為乾隆不會寫出如此詩作。
筆者以為,這一點正好體現了乾隆豪爽無拘的帝王風格,前兩句更顯然是隨口說出的不在正詩之內。
如果他人杜撰肯定不會如此“不合格”。
乾隆一生吟詩二萬四千八百首卻少有傳流,大概也是這個原因。
再者,前麵已說過乾隆主題碑當刻製於“嘉慶十年”即乾隆之子嘉慶帝執政的第十年,那時候在光天化日之下誰敢盜用乾隆之名作詩置碑?詩碑無假。
——從古碑推論此南嶽曆史可上溯到戰國初年。
乾隆主題碑是題“祝融南嶽”的,按常理在南嶽庵附近發現的另一塊刻有“嘉慶十年”字樣的殘碑也應該與“祝融南嶽”有關。該碑為研究此南嶽的曆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
據筆者調查,湘黔邊境地區民間存在一種古老的“霍王教”,“霍”與“火”同音,“霍王”即“火王”,而祝融有“火神”之稱,可見“霍王教”就是關於火神祝融的道教。
筆者認為該殘碑發現於金鳳山,說明金鳳山是“霍王教”的發源之地,碑上的“正宗三十五世”一語反映的極有可能就是“霍王教”以金鳳山為“根據地”傳承了三十五代,而立碑者“四十世孫常□”顯然是霍王教第三十五代傳人的第四十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