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轉眼這就快過年了。
由於把軍政大權完全下放到了丁、王等人手中,劉威的時間終於空閑出來。開過臘月二十的朝會之後,大臣們建議按照宋朝的慣例在下一次朝會之後就封璽過年,到來年的正月初五再開封。至於西川一地軍政事宜差不多也被他們給安排了個妥妥當當,劉威沒道理還跳出來沒事找事,因此大袖一揮,隨便你們了。
解決了國事,剩下來的是時間自然是拿來解決家事。
秦嵐雖然是劉威下了聖旨冊封的蘭妃,但到目前為止還在羅三貫的照拂下學習宮廷禮節。而劉威為了顧全秦豔的臉麵,也沒敢多去參合。直到臘月二十三這天,躺在床上挺著肚子的秦豔終於發了話,劉威這才敢把秦嵐喚來一起過小年。雖然兩女一個貌似張柏芝、一個神似王祖賢,你還別說這一見之下還真是投緣,不一會的功夫,倆女就跟忘年之交似的統一了陣線,還姐姐妹妹的叫的那是親熱得宛如一奶同胞。
倆女嬉鬧了一會,這便到了官定的活動時間:送灶王爺升天。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弟叫張單,字子郭。他的妻子叫丁香,為人勤勞賢惠、孝順父母。張單不願守在家裏種地,就出門做生意,後來發了財,回家後竟嫌棄起自己的糟糠之妻來,一紙休書把丁香趕出了家門。第二年他又娶進一位名叫“海棠”的妓女做老婆。由於海棠生活揮霍奢侈,而張單在外又吃喝嫖賭,很快家道敗落。後來一場大火又將家裏的財產全部燒光,海棠也改嫁他人,從那以後,張單隻得靠乞討度日。有一年的臘月二十三,他要飯時竟然要到了自己原配妻子丁香的家裏,麵對善良的丁香,他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一頭鑽進爐灶裏,說什麼也不肯出來,結果就被灶灰活活憋死。
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張單死前悔悟,不知怎地就得了玉皇大帝的讚賞,還把他封為灶王,還命令他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一年來這一家的言行。
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裏都是說的灶王爺這段故事。食神裏麵史地分周化裝的那個神仙,正正就是灶王爺。
灶王最初隻管火,後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隻有一張畫像(木板印製的年畫)貼在灶牆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後,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王皇大帝彙報去了。
雖說劉威昔日在天界的時候曾和這灶王一殿為臣,但下了凡界之後應該的禮數還是要的。在禮部的幾個半路出家的禮部侍郎安排下,祭灶的程序很快就完成。接下來的活動就是移駕禦花園看戲,演的正是和灶王有關的《張郎休妻》。
當一院的人都自喜氣洋洋的看戲鬧年的時候,遠在萬裏之外的大宋南都臨安城內卻是一片愁雲慘霧,就連皇宮之內都是清冷一片,毫無歡慶小年的味道。而一大清早的,宮中的太監宮女就紛紛私下裏傳言官家今晨又嘔血了,原因說是賈妃又獻上的一闕詞,官家隻是看了一遍就嘔血三升有多餘,直接厥了過去。
“快快,都給咱家麻利點。”一名老監正在督促著大群手持雞毛撣子和笤帚的太監宮女,按照慣例給皇宮進行大掃除。正在呼喝聲中,老監卻聽見一陣喧嘩之聲遠遠傳來,拿眼一瞧,就看見永樂宮門外呼啦啦跪了一大票朝臣,那些大官兒不但跪著,還尤自不停的在那打著嘴仗,那熱鬧勁兒和城裏的市集有得一比,直把那老監看得眼熱,暗自揣摩起這些朝臣大清早的跑這跪個什麼勁。
看著倆小黃門急忙忙的從永樂宮裏鑽出來,老監眼角一動,發聲到:“嘿,你倆小猴子急著上哪啊,給咱家過來。”
“見過杜總管……”兩個正踩著小碎步急奔的小黃門見著老監之後,急忙刹住了步子給老監行了個大禮。
“說說,這急急忙忙的是要去那?”杜總管一甩手上的雞毛撣子,裝做渾然不覺、無心之問的樣兒。兩個小黃門互相對望一眼,磨蹭了幾下,這才答道:“回您老的話,娘娘要我二人去請國舅爺。”
娘娘自然是賈妃,賈妃的小舅子那便是賈似道了。
看著兩個小黃門還是使著小碎步急奔而去,杜總管下意識的捋了捋鬢角的頭發。月前,也是賈妃的一紙“蜀山手劄”捅出了仙人劉威已得西川的天大窟窿,現下這闕詩詞,不知道又要捅出什麼。
難道,真如民間傳言那般,這煌煌三百年的大宋朝,真的是氣數已盡,要玩完了嗎?
永樂宮內,一臉慘白的趙昀麵若死灰的看著窗格外的灰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