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五德終始(1 / 2)

談妥軍餉事宜之後,接下來要商議的便是軍容軍裝。

這個時代的軍容軍裝相當的簡單,既:整衣甲、正衣衫、齊兵械。讓劉威與之後世的那種軍隊軍人作風比較起來,相差得太遠了。因此在天風、天威兩軍暫時不動的情況下,劉威的新軍將要首先實行新的軍服、軍容製度。

按照劉威的設想,新的軍服分為戰鬥服、常服和禮服三種,普通士兵隻有戰鬥服和常服兩種,而尉級以上軍官則配禮服。禮服、常服和戰鬥服的設計當然是參照後世的設計,由於眼下沒有實物參照,大臣們也拿不定什麼主意,不好給出什麼建議和意見。但對於服裝的顏色,卻是有個大約四十來歲的文臣跳出來指手畫腳,不過此人劉威卻不認識。

那人躬身道:“臣以為,陛下以綠色為我軍服色甚是不妥,按五德終始之說,趙宋本是屬火。宋太祖即位大赦詔,開宗明義頭一句話就是:‘五運推移,上帝於焉眷命;三靈改卜,王者所以膺圖。’又雲……”

劉威一聽之下便知道因為軍服顏色的事給扯到別的事上去了,再見這家夥開口就要“又雲”,急忙喚了一聲:“且慢……”

關於這個五德學說,劉威最早的時候是從《尋秦記》上看來,但印象不是十分的深刻,似乎是說每一個朝代必然對應“五行”中的一個屬性,也就是“金木水火土”。而五德學說的創始人名叫鄒衍,正是《尋秦記》中紀嫣然的幹爹,是春秋戰國時代末期的博學大儒。

但對於眼前這十分能扯的家夥,劉威也很是頭疼,自己隻不過是準備將禮服的顏色定為深綠色,將常服的顏色定為淺黃,將戰鬥服的顏色定為淺綠而已。這人居然就能扯到五德終始上去,雖然劉威拿他無法,隻得開口道:“其一、汝是何人?其二、若朕所定顏色不妥,何色穩妥?汝不必拘禮,直言答朕。”

說實話,劉威在計劃軍服改革之前,也是詳細的下到軍營裏詳細研究過現下的宋製軍服,就劉威得知,宋朝軍服有步軍服裝和馬軍服裝之分,春衣、冬衣也有不同。如步軍春衣有皂綢衫、白絹汗衫、白絹夾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白絹襯衣、麻鞋;步軍冬衣有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麻鞋。馬軍用緋絹勒帛取代藍黃搭膊,冬衣增加白絹夾襪頭褲,其餘與步軍同。

說實話,一個打整清爽的軍士穿戴完畢之後,給劉威的印象完全就是一個戲劇裏麵的書生打扮。什麼黃的、白的、紫的、藍的,幾種顏色搭配下來,好看到是好看了,可穿上了這身行頭之後,就算是一個再武勇的壯漢,臉上身上也沒了絲毫殺氣。

那感覺,就像是一個莽撞漢子穿了一身借來的衣服,要去相親一般。

“回陛下,臣羅汝常,原為成都書院學政,現下為禮部行走書記。”羅汝常拱手回答之後,心中也很是忐忑。由於劉威的政府班子才是草創,很多部門的重要官員都是暫缺。尤其是這禮部,眼下既無尚書也無侍郎,最大的官員正是他這個書記。平時涉及到禮部實際運作的事宜由於有中書省的總理大臣看顧,也沒出什麼紕漏,可現在劉威所定軍服顏色事關國禮,羅汝常自然是不得不冒頭出來。

頓了頓,羅汝常道:“陛下,所謂五德,既是五行,由木、火、土、金、水與五色相對應,分別為青、赤、黃、白、黑。若按五德終始之說,前宋是為火德,然我朝雖得陛下天威而立,但也逃不出五德之疇,然以五德之說,本朝與宋是為:火生土或水克火,國色非黃既黑。”

聽羅汝常這麼一說,劉威有些思量的用手柔起了下巴。

采用後世的顏色搭配,並非是劉威一時心血來潮。關鍵還是後世的軍服顏色搭配合理,並且看著順眼,尤其是九九年大閱兵的時候,那些軍容嚴謹,整齊劃一的檢閱方陣更是曾讓電視機前的劉威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到現在劉威的碟箱裏還保留著一盤大閱兵的燒錄碟,時不時劉威還會拿出來觀看。

但顯然,要對付這些古人,你還必須得講道理,不講道理基本上那是很難說服他們的。而劉威又不可能給他們說什麼綠色的衣服好偽裝,在古代戰場中,當大規模的密集陣形作戰展開時,你穿什麼色的衣服根本就沒什麼區別和意義。

也就在這時,原成都通判,現任吏部尚書的羅誠卻是出言道:“啟奏陛下,陛下受天命而代之,若論五德終始之說,當屬更而替之,因此我朝代之德當屬土德。”

羅誠話才說完,那羅汝常卻又道:“陛下,宋無道,失之半壁天下不說,卻視我百姓淪為芻狗,拋之棄之。而韃虜殘暴,虐萬民以戮殺,實屬化外蠻夷,何有德言呼?。陛下受天命而來,入我西川,以天雷刑劫,又得長江以拒宋軍,以天險而固西川,當是水德也。”

羅汝常的這話,意思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說宋朝無道,派了個貪生怕死的趙彥呐鎮守,見到蒙古人殺來,居然拋棄一地百姓跑了。其次是蒙古人殘暴,因此蒙古政權並非是依照五德學說建立起來的政權。其三就是指劉威占了長江,以天險據守四川,這是占了水利,因此劉威的政權應該是屬於水德,國色當然應該是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