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放電影的張丹增(6)(3 / 3)

今夜於我而言注定是刻骨銘心的。當銀幕上“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的“工農兵”雕塑移動著進入觀眾的視野後,全場鴉雀無聲。銀幕上一道寬闊的水麵沿著渠道向前延伸,《紅旗渠》的手寫體片名出現,即刻引來全場的掌聲,掌聲一浪高過一浪,經久不息。這哪裏是在看電影呀,這完全是在隨著解說員的解說在背誦電影台詞,哼唱電影裏的音樂或曲子,他們熟悉地隨播音員一起讀道:河南林縣是我國著名的大寨式的先進典型,也是我國水利戰線上的一麵紅旗,英雄的林縣人民以大寨人為榜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苦幹十年,在太行山的懸崖陡壁上築起了一道人工天河——紅旗渠。紅旗渠的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林縣的麵貌,把過去吃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林縣變成了渠道往山頭,清水到處流,旱澇都不怕,年年保豐收的社會主義新山區……

每當電影的畫麵切換到另一個場景裏時,總有那麼多人在背誦台詞或伴唱裏麵的曲子,你說這個場麵作為一個農村放映員心裏多高興又有多慚愧。高興自不待言,村民們對《紅旗渠》的熟悉有多麼深刻,慚愧的是當時娛樂題材的影片太少了,一部電影翻來覆去地放,他們不倒背如流才怪。

此刻,我像一個離開了身體的幽靈飄蕩在放映場地的上空俯瞰場院,不知不覺激動的淚水注滿眼窩。我想,如果這些淚水能幻化為雨滴,像龍王爺把東海之水吸進嘴裏,隨意噴灑在想要噴灑的地方,讓包括絨旺塘在內的缺水之地得到恩澤,這片久旱待雨的幹涸之地就會土肥苗壯,林木蔥蘢,人丁興旺、安泰祥和。

不知不覺中我把電影裏的主角轉換成了絨塔、格桑他們這批年輕人,《紅旗渠》的情景再現場麵按十六毫米的膠片的速度在腦中播放著,隻見工地上絨塔的身影替換了當年開山鑿石的共產黨員任陽成的身影,大有當年共產黨員們吃苦在先,唯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知識分子格桑的身影替換了當年土法上馬的貧農社員陸銀的身影,當年陸銀用洗臉盆替代水平儀創造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感人故事;當年那些爆破的場麵,那些挑燈夜戰的畫麵,那些睡在山洞、睡在席棚的畫麵,那些壘砌溝渠的畫麵,那些敲鑼打鼓歡慶通水的畫麵……紅旗渠的精神像無形的魂魄深入到了山裏人的靈魂裏,骨髓中。

我眼窩裏的“紅旗渠”繼續溢出眼眶。我敢打賭,今天我把絨旺塘這幫年輕人“替換”在《紅旗渠》的人物裏,明天他們就會走出銀幕成為絨旺塘《紅旗渠》的一個個主角。

我提醒自己——張丹增,明天在修渠的大軍出發前,一定要在心靈裏點燃為他們祈福的桑煙,告慰那一代林縣修紅旗渠的元老們,紅旗渠的精神在時隔三十二年後幻化為藏寨的故事,我決定把這故事用筆寫成比我從前發表的“豆腐塊”大百倍的文章,告知全國的人,創造幸福的“水魂”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