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總最後對我說:“我回國後,會讓我們的一位同事給你打電話的。”
我問:“什麼事?”
“到時候,他會跟你講的。”
聘請邁克來報社工作的正確性,立竿見影地體現出來了。
邁克是地道的美國人,而且,他的出生地就在DC。因此,他對DC及附近地區了如指掌,並且他在當地還有一定的人脈關係。否則,他也不會大學沒念完,就棄學經商了。
他之所以這幾年沒幹起來,關鍵是沒有找好一個舞台。來到我們報社後,他一下子就有了站在舞台上的感覺了。
他來報社的第一天,當時他所有的家當還都在他那輛破皮卡車上放著,他就急於想知道,他到這裏有啥事可幹。
我給他介紹了我們除了報紙的業務外,還有一些自營的經營項目。這些項目有代辦簽證、護照業務,婚姻介紹業務和職業介紹業務。以前還曾經有裝修業務,後來負責裝修業務的人離開我們單幹了,這個業務也就停了。
邁克邊聽,邊點頭,邊說:“Good Job!”。
“Good Job!”是一些美國人的口頭禪,也是邁克的口頭禪。即使他知道你開車撞樹上了,他也會對你說:“幹得好!”
邁克從來就沒有對我以前所做的一切給予任何評價。他好像除了會說“幹得好”這句客套用語外,其他的話什麼都不會講了。
但是,事後,他用行動與業績告訴了我:我以前的做事風格太小家子氣了。
我的眼睛隻盯在了為華人華僑服務的這塊小市場上了。對真正美國廣大的市場,卻視而未見。
比如說,職業介紹業務。我們以前隻是為當地的華人華僑服務,或者說,為能看懂漢字的人,給他們介紹工作。而且是介紹給一些中餐館之類的。
實際上,在美國,人們家庭生活中,需要大量的人員做一些零活。如春天栽花種草、夏天剪草、秋天掃樹葉、冬天除雪。這些零工的活,以前一直都被是老墨霸占了。而我們很多華人卻窩在家裏找不到活幹。原因是得不到用工的信息。
邁克來了之後,馬上分別與馬裏蘭和弗吉尼亞州當地的英文報紙聯係,我們《華人視界》報與他們合作,聯手開發職業介紹這塊市場。
在當地英文版的報紙上,打上我們提供的求工者的個人信息;反過來,在我們的中文報紙上,打上英文報紙提供的用工者的用工信息。
應該說是,我們幫英文報紙賺求工者的廣告費,英文報紙幫我們賺用工者的廣告費。
大家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因語言障礙而造成職業信息不暢的問題,給用工者和求職者帶來便宜,也給我們報社增加了收入。
其實,與美國當地英文報紙合作開發職業介紹市場的事,我以前確實考慮過,也行動過,我曾主動找過《華盛頓快訊》報的傑弗遜,想跟他談這方麵合作的計劃。
可還沒等我講完,傑弗遜就說:“馬先生,我承認你很能幹。DC馬拉鬆比賽活動你和我隻辦了一次,你就把我甩了。我們之間今後沒有任何合作的可能。”
老傑沒給我留一點情麵,一下子就把我的嘴堵上了。而我對其他英文報紙又不熟,所以,這事就這樣耽擱下來了。這也算是我得罪傑弗遜的後患吧。
邁克操辦的另一項目,確實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又是那麼容易的掙錢道兒。
據網上消息,截止到2010年,大華府地區有華裔背景的人已經超過10萬人。這還是指有國籍和綠卡的華僑華裔人數,像龐鷺媽媽、馬正行還都不列其中。這樣推算一下,每天在大華府地區街麵上行走的華人華僑應該在20萬人左右。
在這20萬人中,有很多很多像樂怡、龐鷺那樣的“馬路殺手”,沒事就跟家裏的車庫門、路邊的樹、馬路上的水泥隔離墩子較勁的主兒。他們開車出了事故後,第一項工作就是給拖車公司打電話,請人家幫忙把車拖走。
英語好的可以,拿起電話叫拖車。英語不好的人怎麼辦?通常是先給家裏英語好的親屬打電話,然後家裏親屬再給拖車公司打電話。
邁克發現這一現象後,立即眼明手快地建議我:“買一輛拖車。在我們的報紙頭版顯眼處,打上一行字‘漢語服務 故障救助’,旁邊登著我們的電話號碼。”
掙錢就這麼簡單。我花幾萬塊錢買的新拖車,沒到三個月,本錢就回來了。我們報社最忙的人是邁克,來電話最多的是故障求助,使用率最多的物件就是那輛拖車了。
中國翰文媒體傳媒公司董事長宮緣如約派人給我來電話了。
話筒中傳來的是一位女性的聲音:“馬先生你好!我是受中國翰文媒體傳媒公司董事會和宮總本人的委托,給你打這個電話的。”
我心想:啥事啊?怎麼這麼正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