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屋中,常青青聽得謝知蘭傳述張家嫂子的言語後,臉顯詫異之色,秀眉輕蹙,凝思不語。
青娥言道,“對於醫術,我是不為精通,但以子時生產的幼豬下藥治病說法,卻是覺得不可思議…”
常青青微微點了點頭,言道,“奇人異方或許有之,但以幼豬下藥治疾之說,卻是讓人奇怪…”
青娥眉頭一皺,言道,“這幼豬產下一兩日之中,幾無差異,變化甚微,那蘇姓先生是如何分辨幼豬是子時所產?”
“應是他有著一套辨識的方法吧…”常青青沉吟道,“而以張家嫂子言語來看,這蘇先生的暗疾應是難治,以至於長期需求子時生產的幼豬…”
謝知蘭言道,“那可是要將豬仔送去賣與?”
“雖說是不缺家用,但這二十兩銀子卻不是小數目,而若是不賣…亦會讓鄰人相疑我等,日後倒是會添了不必要的麻煩。”常青青言語一頓,望向青娥,“若是長疾,其眉宇間定然有跡可探,青姨你也通曉些許醫理,且與知蘭同往,暗中觀察這蘇先生跡象,回來與我言知,或許我可以對症下藥,與他根冶…”
常青青早年積蓄多給與方常勝安置流民為用,私房甚少,待回到藥王穀後,入山采集草藥,賣與藥商,數年來倒是蓄有不少銀兩,且眼下依是釆藥賣與商人,確是不愁生計。
“好,用過早膳後,奴婢讓陸明趕上驢車送去…”青娥點頭道,“今日恰是趕集,家裏穀米所餘不多,此行正好能帶上一石回來,也能給念久、小少爺帶些糖果…”
蘇家屯位於中台峰西側,與老虎溝距有近十裏路,是‘小五台山’諸峰範圍內最大的村莊,也是諸村落每逢初一、十五趕集的地方。
“陸大哥他們要轉流關注丹爐爐火,還是我來趕車前去為好…”謝知蘭言道。
苗家的‘周天心法’亦是大成武學,雖說常青青入門也早,但真正潛心研修時日,卻是在生下趙憶非之後,那時她已是十八歲,在藥王穀期間得賀梅指點,才為踏入歸真境大成。她心知自身武學微弱,便是想用‘丹藥’助力,來提升武學境界。
而苗家‘百草經’,記載有提升真元的丹藥煉製方法,其中‘歸元丹’功效最為顯著,但常青青發覺,依當日楚南風從青城山帶回配方所煉製的‘魄元丹’,其功效亦非尋常,便想將兩種丹藥藥力融合,所以遷居南台峰數月間,一直在試煉新的丹藥,期間皆由唐慬、陸明、張勇三人照看爐火,而不日新製丹藥即將出爐,眼下自是容不得有些許差錯。
“知蘭你又是助我采藥,又要操持家務,還要被憶非纏擾…”常青青感歎道,“我真不知如何相謝與你…”
“姐姐傳授‘周天心法’,已使知蘭受益無窮,這般言說,卻為讓知蘭不知所措…”
青娥笑道,“知蘭姑娘來日若是遇上了可心人,奴婢當要想方設法讓那良人上門方可…”
“青姨…”謝知蘭臉色頓然緋紅,嬌羞之下,卻為向廳外奔岀。
在常青青輕笑聲中,滿臉笑意的青娥舉步行出廳屋,在庭院石桌備上粥食,招呼眾人用膳。
用過早膳後,青娥先為出院去喚上那張家嫂子,而謝知蘭則尋出一隻竹籃,用粗布鋪底,將四隻剛生下來的幼豬放入籃中,再用粗布遮蓋,然後行到後院,將驢車從側院牽到宅院前,待青娥與張家嫂子來到後,便趕著驢車去往蘇家屯。
鄉間路道崎嶇不平,近十裏路,卻也費了近半個時辰才到達蘇家屯,在張家嫂子指引下,穿過村落中熱鬧的趕集地段,朝東北側方向又行了近三裏路程,來到一座背靠中台峰、坐北向南的宅院前麵。
隻見那宅院圍牆兩側被一片高有兩丈的竹林遮掩,微風拂過,竹葉搖曳間隱約可見青磚砌成的院牆。
門簷向前延伸三尺餘長,青瓦層疊覆蓋,兩邊簷角微揚而起,兩扇緊閉的大門刷著黑漆,正中間嵌有一對虎頭銅飾門扣,一條青石門檻高近尺,遮陽門簷對齊的門前月台,寬有五尺餘,三層青石台階拾級而上。
謝知蘭輕扯韁繩,止住毛驢前行,張家嫂子率先下了驢車,舉步行到宅院門前。在她拍著門扣叫門片刻後,大門緩緩打開,一位麵容白皙、五官精致、年約十六七歲的少年出現在門口,隻見他身著淡青色直領袍衫,束著黑色的腰帶,身材挺拔,儒雅氣度中透著超越年齡的穩重。
那少年聽完張家嫂子的一番言語後,舉目望向駐足三丈之遠的謝知蘭、青娥,微微一笑,點頭示意,那笑容卻為讓人如沐春風。
臉頰莫名發燙的謝知蘭,又覺心頭小鹿亂撞,聽得張家嫂子的招喚,心神一定,咬了一下嘴唇,隨著青娥身後款步近前。
“蘇先生出門訪友,這是蘇公子…”張家嫂子言道。
“常宅青娥見過蘇公子…”
“謝知蘭見過蘇公子…”
“小可蘇長安有禮了…”
待三人見禮之後,張家嫂子言道,“青娥姐,把幼豬給蘇公子便可。”
蘇長安伸手接過青娥遞來的竹籃,掀開粗布略為一看,點頭道,“三位稍後,小可這就去取上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