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神性籠罩的皇帝(8)(1 / 3)

他的理念是世亂用武,世治宜文,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治天下,治天下則非文人不可。有人出於嫉妒,就挑撥說,也不能過於相信文人,太相信了會上當的。一般的文人好挖苦毀謗,拿話刺人,譬如張九四一輩子寵待儒生,把文人捧上天。做了王爺後,要起一個官名,有人取為“士誠”。朱元璋說:“不錯嗬,這名字不錯。”那人說:“不然,上大當了。《孟子》上有‘士,誠小人也’。把這句話連起來,割裂起來念,就讀成‘士誠,小人也’。罵他是小人,他哪裏懂得,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還不明白,真是可憐。”朱元璋聽了這番話,從此加意讀表箋,果然滿紙都是和尚賊盜,句句都是對著他罵的。這段文字頗有趣,揭出了人們為利益互相傾軋的古老現象,但也捅破了中國人頗具“特色”的一個心理:什麼陰損的事都是臣子挑唆的,皇帝本來是好皇帝,可惜有的大臣進了讒言。朱元璋也不想搞文字獄,有人看準了他精神脆弱的一麵,成功地利用了他。真是如此嗎?

其實,朱元璋搞文字獄與別人的挑唆沒有關係,或者說沒有大關係,隻在皇權獨裁專製這一點。別看朱元璋自己左一個“布衣”,右一個“民間”,他人說就不行了,是對皇上的不尊。媒體說,前幾年的時候,有個法國平民拒絕與他們的總統握手,並且說了很難聽的話,忍不住發火的總統薩科奇與他對罵。臨了,也沒聽說總統把那個人“請”到監獄什麼的。我就想,那位總統受到的刺激,不會比朱元璋初聞“張士誠”之事時受到的刺激小,他怎麼沒把老百姓怎樣呢?又一想,古今不同,中外有異,豈可對舉?

蛻變

如何識貪辨腐,是個很簡單也很複雜的問題。《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卷中有康熙帝的一段話,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二月,皇帝會見大學士時說的。帝雲:“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又如《易》雲‘不家食’。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諸其家,其何以濟?故朕於大臣官員,每多包容之處,不察於細故也。人當做秀才時,負笈徒步,及登仕版,從者數十人,乘馬肩輿而行,豈得一一問其所以來耶?”

康熙是個頭腦清楚的皇帝,關注官員的生活細節。比如從秀才晉升為官員以前,好多人“負笈徒步”,而一旦進入官場,便“從者數十人,乘馬肩輿而行”。人一旦有了一官半職,舉手投足便與以前不一樣了,和平民百姓更是不同。這不是自康熙始,自古而然。倘康熙帝隻關注這種不同,也就沒什麼可稱道的了。讓人覺得這位皇帝清醒處就在於,他除了知道前後的不同,而且知道這種變化需要花費銀錢,對資財“所以來”的問題給予了相當的關注,而且有貼近實際的認識。他的話,弦外之音就是:那些官的錢是哪裏來的?還不是公帑、民脂!可惜,為了籠絡官員,他沒有追查財富的來源。雖然他並不認為那些多出來的資財是來源不明,但他坐上皇椅不久,可以說立足未穩,從策略上講,不宜嚴厲追查這類事。

官員腐敗導致皇權失落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是好幾代積累的結果。可一旦政治動蕩,軍事孱弱,政權大廈立馬就稀裏嘩啦傾覆了。因此在封建統治者那裏,維護統治是第一位的,反腐敗則始終要讓位給“立竿見影”的政治行為。尤其咱們中國的老百姓,封建時期,哪個朝代的官吏不是吃民肉喝民血?隻要官吏還給老百姓一條苟活的路,多大的冤屈都能忍受。《詩經》裏說的“碩鼠”,老百姓已經供養好多年了,後來實在不像話了,才敢發發牢騷。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也是因為去戍守漁陽時遇雨誤期,按照秦朝法令誤期是要斬首的。所以陳勝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然後才說:全國老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假如沒有誤期當死的逼迫,陳勝再苦大仇深,秦王朝的官吏再魚肉百姓,義旗也不一定由陳勝樹起來。

康熙對貪官汙吏寬仁,其原因在於他的新政權需要一種維護,需要一種認可,哪怕官員的“示忠”充滿了虛假,他也認為相當重要。貪墨是邪惡之舉,可對初履至尊的康熙來說,抵禦遠方的邪惡,往往不如急功近利帶來的利益巨大。在深層次,康熙把肅貪清汙與穩定政權或多或少置於對立位置,在思想深處將懲治貪汙受賄的位置後移。在他統治的末期,出現“各省庫項虧空,動盈千萬”的後果,其實是前期這位皇帝“聖心寬大慈祥,未曾將侵蝕國帑、貪取民財之人置之重典”造成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慨歎道:“部院中,欲求清官甚難。”康熙四十九年,戶部內倉虧空案暴露,涉及該部官員112人,侵蝕銀兩64萬兩。

實際上,貪腐等對政權的削弱能力是強勁的,但它如軟刀子殺人,致人斃命而不會淌出多少血。它對政權的撼動,不是暴風驟雨似的摧枯拉朽,而是汙水浸濡而致牆體坍塌。貪汙受賄,可以引發社會一係列病症,一個偶然的事件,就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年輕時康熙就認為:“從來民生不遂,由於吏治不清”,主張“凡事俱可緩圖,惟吏治民生,最難刻緩”。可惜,貪墨對政權潛在的摧毀力,終於被追求表麵的穩定推在一旁。所以雍正即位後說:“朕今日不能如皇考(康熙帝)之寬容。”不管實際如何,表麵上對貪贓的治理更加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