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不拘一格,怪招遴選有識之才(3 / 3)

“運銷業……”

周作民心想,不需要再看了,字裏行間能見其憂國憂民之心。考察試用半年,倘若他之所行也副其所言,便破格提拔,給以高薪,令其專司此職……他想著拿起另一份卷子。

“此公老實有餘,機靈不足,小職員材料……”他把卷子丟開。

“華而不實……”卷子又被丟開。

“工廠管理業……發展農村經濟事業……”怎麼淨是些“旁”業“專家”,倒要看看他到底了解多少……周作民一目三行地看著。

“……據說周總經理基於‘我國工業中紡織業尚具規模,且有較久曆史,但受洋人掠奪,大傷元氣,應切實改進,以求複興’之思想,與中南銀行合資創辦誠孚信托公司,收購了天津北洋紗廠、上海新裕紗廠,又將上海大生紡織二廠並入新裕紗廠;延攬紡織技術人才,如朱夢蘇、曾伯康、趙砥士、音潤夫等等;並根據紗廠機器零件亦需進口等情況,在誠孚信托公司下設誠孚鐵廠,專為維修機器配製零部件……設置紡織實驗所,專司研究棉花和棉紗質量,使各大紡織廠有計劃有步驟地減少從國外進口原棉的現狀。周總經理為了他所經營管理的紗廠能得到充足的原棉供應,於1934年4月聯合清華、金陵、齊魯、南開等大學和中華貧民教育促進會,組織華北農產研究改進社,在河北省定縣設立棉場從事試驗,從美國購進斯字四號良種繁殖,待其對土壤氣候條件適應,即在冀中大平原各縣設立辦事處推廣種植。同時組織合作社,辦理生產、鑿井、運銷、利用等農業貸款,為此,周總經理於1934年6月專門與河北省主席商震商洽,以華北農產研究改進社為基礎,以河北省建設廳、北寧鐵路局等近十個機構共同組織河北棉產改進會,由周作民為會長,設會址於北平東城趙家樓二號。棉產改進分支機構遍及全省,當年增產皮棉220萬擔……與此同時,金城還聯合交通等十家銀行組成中華農業合作貸款銀團,委托陝西棉產改進所,就陝、豫、晉三省境內組織棉花產銷合作社並代辦生產、運銷等多種貸款……”

“這是從生產到收購、運輸、紡織及紡織機器製造的一套完整的棉業托拉斯……”

周作民沒有想到這些青年對金城的事業知道得如此清楚,對他周作民的意圖了解得這般透徹!有的數據是保密的,他們卻估計得這樣接近;他的許多想法也極少宣揚過,隻是考慮成熟了便努力去做,做出成果,他們卻能以成果去分析推理……

他又一次印證了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聘新生力量的決策之正確。尤其讓他欣慰的是這些青年居然對他這樣理解,使他看到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再一次確定了自己的職業位置。

“把恨拋棄,棄得遠遠的!把愛擁抱,抱得緊緊的……”他像吟詩,像立誓,發自內心,充滿情感,聲朗若鍾,鏗鏘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