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虛心好學,經營票號有方(1 / 2)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李宏齡奉令調往漢口做老幫。李宏齡每到一個新的商埠主持工作,從不急於放款求成,而是采取穩中求勝——先收款後放款的經營策略。所以他抵達漢口下車伊始,便命夥友將所有外放款項收回,放款容緩一步後再徐徐去做。事實證明了他這種先收後放觀是正確的。

是年八月,漢口遭戰亂,死傷數千,燒毀房舍貨物無數,是百年未有之大災。結果,不少商號因放款收不回而倒賬,以致歇業。惟蔚豐厚票號漢口分莊在李宏齡的主持下,未受損失,營業照舊,獲利豐厚。

李宏齡有此舉,得益於前輩張微五的指教,當年,張微五曾對李宏齡說:“凡改住碼頭(分號),前任所放款均宜收清,以後再徐徐去做。”李宏齡謹遵前輩之言,使其受益不淺。

所以,李宏齡事業有成不僅在於他能靈活行事,與他虛心好學也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對當代的商人來說仍有借鑒價值。

1900年,庚子事變,西太後、光緒帝西逃,京師陷落後,京官走上海者紛紛持京師票券要求在滬兌換銀兩,而上海諸商號考慮到時局的緊張,皆不予兌換。

這時,李宏齡正主持蔚豐厚上海票莊。他認為由於時局的震蕩,事出非常,應當照顧主顧的利益。當時很多人都對李宏齡的主張持異議。但李宏齡力排眾議,酌量予以兌換,由是蔚豐厚票號名聲愈顯,生意愈盛。

李宏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主顧對商號,好比觀眾對演員。沒有觀眾,演員無從談起;沒有主顧,也就談不到商號。因此,主顧和商號,主顧是第一位的。商號要爭取和吸引主顧,就必須對主顧講信義。在這個基礎上,主顧就會增多,生意也愈興隆,達到“人己兩益”。

顯然,這也是李宏齡事業成功的法寶之一——顧客至上。

李宏齡的非常之舉,展現了他講信義的商業道德觀。

信,就是誠信無欺;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一種道德規範,也是禁約人們行為的準則。李宏齡經商很注重信義觀,從不欺詐他人,更不發不義之財,他以信義作為處世立業之本。

所以,“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可謂是李宏齡經商的精神價值觀的展現。

在山西商人中,由於受封建觀念的影響,大多商人往往對經商所獲利潤不用在擴展業務上,而是把銀兩窖藏起來。李宏齡很反對這種做法。他認為:“銀兩一旦窖藏起來,就會退出流通領域,成為“死錢”,“死錢”從某種意義上說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相反的,如果把經營所獲之利用於擴大再生產,就是“活錢”,能產生利生利、錢生錢的效應。所以,他主張把所獲利潤用在擴大業務上。

西逃的兩宮太後於1901年8月17日到達山西太原。上至太後皇上、王公大臣,下至太監宮女,還有護駕勤王的將士,兩宮一行有數千人之巨。一個這麼龐大的流亡朝廷,全照京中排場講究起來,山西藩庫怎麼能支應得了!

雖然朝廷下了急諭;令各省將上繳的京餉,交給當地的西幫票號,火急彙至山西的祁、太、平總號。再由祁、太、平各號提銀交付朝廷。其實,就是讓西幫九家大號,開通彙路,即行收攬京餉,接濟朝廷。

可各省的京餉,杳無音信。隻是在八月二十日,日升昌總號收到湖南藩庫電彙來的十一萬兩京餉,除此之外,再沒有動靜了。

西幫各大號的駐京老幫,也陸續來到太原。為把握時局,彼此少不了聚會計議,儼然將京師的彙業公所搬到太原了。李宏齡自然也在太原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