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魯菜的雛形(2 / 2)

六、烹飪講究科學

人類要生存,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飲食,要更好地生存,烹飪就必須為人類提供無毒無害健康美味的食品。烹飪如何才能提供無毒無害健康美味的食品呢?孔子對這個問題作出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烹飪必須科學。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茹毛飲血、食不果腹,在烹飪上談不上什麼追求,更談不上飲食文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要求也相應提升。春秋戰國時期,山東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魯國的都城曲阜城東西長約4km,南北長約5km,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都之一,但曲阜和齊國的都城臨淄相比,卻隻有齊都的2/3大。齊都臨淄的範圍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大城南北近45km,東西超過35km,小城南北長約2km,東西長約15km,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這兩座繁華的都邑,飲食更是盛極一時。齊都臨淄桑麻遍野,依魚鹽之利,商遍天下,富冠海內。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烹飪大師!《臨淄縣誌》載:“易牙,善和五味。淄澠之水,嚐而知之”。孔子正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總結出原始的魯菜理論。烹飪有自身的規律,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我們常說的火候,它跟數學上的概念“極限”異曲同工。且看“失飪不食”,其中的“飪”就是一個極限,是一個烹飪科學的標準,烹飪就是原料通過加熱而變成一種非常適合人體需要的食品。原料不成熟不能食用,否則就不科學。因為原料不成熟,吃了以後,會增加人體消化係統的負擔,對人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原料過熟,營養素被破壞,食不養身,不科學。孔子是“布衣”,在他生活的時代,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免不了自己經常下廚,在烹飪的實踐中總結出烹飪的科學道理來。

七、烹飪講究技術

烹飪的發展要依賴烹飪技術的提高,烹飪技術的提高在於人們的主觀追求。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僅僅隻是要求糧食要舂得精,魚肉要切得細,而是要不斷地提高烹飪技術,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心理需求。

八、烹飪注重養生

子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不得其醬不食”,就是說動物原料不能食用得太多,不能超過糧食一類的主食了。每一個人的酒量是不同的,飲酒不能“亂”,亂者醉也,醉酒必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行痰。沒有醬這種原料不食,醬是一種發酵食品,山東有各種各樣的醬,比如用糧食做的醬油、醋、甜醬、豆醬,用動物原料做的蝦醬、魚子醬等。這一係列的烹飪原料都是保健食品,非常有利於人體的健康。

九、烹飪活動過程中,有禮有節

烹飪活動是人類文化特征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往往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情趣,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內涵各異。那孔子是怎樣對待這個問題的呢?“有盛饌,必變色而作”,“食人於不飽”,“有酒食先生饌”,“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遇到美味佳肴要感到異常驚奇,以示對主人的尊敬。在別人家做客,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吃得過飽。有好酒好菜,應讓長者先吃,自己後吃。赴喪宴,不要吃得太飽,要與失去親人的人同悲痛。與鄰居飲酒吃飯,宴飲結束後要讓上年紀的人先走。孔子的言行對於山東宴席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孔子把烹飪過程的諸多環節比如原料的選擇、衛生的原則、刀工、調味、配菜、火候及宴飲禮儀一一論述到了。孔子的飲食烹飪理論對魯菜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