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處黃河下遊,介於北緯34°30′~38°15′與東經114°50′~122°50′之間,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東部的膠東半島伸入渤海與黃海之間,隔海與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山東內陸北接河北,南接安徽、江蘇,西南與河南交界。東西寬700餘公裏,南北長400餘公裏,海岸線長近3000公裏,麵積約1538萬平方公裏。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是“沂源猿人”的故鄉。沂源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新生代更新世中期,山東地區就是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搖籃。“沂源猿人”和“北京猿人”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在距今7000~4000年之間,山東經曆了考古學上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這一時期山東的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馬、牛、羊、狗、豬已成為人們馴養的家畜,為山東烹飪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烹飪原料。實現了從母係氏族社會到父係氏族社會的轉變。在這個階段,山東地區出現了兩個大的部落:一個是居住在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諸夏族,是傳說中黃帝、炎帝、顓頊帝的後代,諸夏族後來發展到莒縣、諸城地區;另一個是東夷族,伏羲氏是夷人想像中的祖先,後來發展到山東半島的北部和東部。
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今山東地區基本上由東夷各部落所控製。繼夏而起的商朝,早期曾以今山東西南部為其活動的中心,後來成為東到大海,西到河南中部的一個強盛部落。周武王滅商紂之後,實行“封邦建國”,大規模分封諸侯,山東境內主要有齊、魯、曹、滕、莒、邾、郯、杞等諸侯國,其中最大的是呂尚在營丘建立的齊國和伯禽在曲阜建立的魯國,齊魯兩國有發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故後人將“齊魯之邦”作為山東的古稱,近代則以“魯”為山東的簡稱。
“山東”這一名稱由來已久,它的範圍在開始時是相當大的,早在戰國時期,“山東”一名即已出現。人們通常以太行山(或函穀關)以東的六國之地稱山東,這是廣義的。後來到了秦漢時期,“山東”一名所包括的範圍才逐漸縮小,出現了狹義的“山東”,即現在山東疆域的專稱。山東作為行政區劃名,是在金代出現的。金代改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自此便成為政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