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成大業者一定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2 / 2)

李嘉誠利用自己所學,時刻關注著鍾表業的市場信息。經過半年的觀察分析,他自己逐漸有了一套對鍾表業現狀和未來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很快便恢複到了戰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實行更為開明的政策,戰時遭破壞的工廠、商行都恢複了生產營業,市景日益繁榮,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萬。

中南鍾表公司的業務也借著這股繁榮的大潮,重新建立了東南亞的銷售網絡,港內港外的經銷形勢蒸蒸日上,營業額成幾何級數遞增。莊靜庵決心抓住大好時機拓展事業,再籌劃辦一家鍾表裝配工廠,然後將中南公司的業務逐步擴展為以自產鍾表為主,建立香港的鍾表基地。

李嘉誠也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為香港經濟的迅速繁榮發展而興奮不已。李嘉誠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著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陷入了沉思——今後的路該怎樣走?

一條路就是在舅父羽翼下謀求發展。中南公司已成為香港鍾表業的精英,留在中南公司裏,自然會收入穩定,生活安逸;而另一條路則要艱辛得多,充滿風險,那就是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

李嘉誠選擇了後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他認為,待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會磨去自己的鬥誌。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以實現自己做大事的願望。

於是,李嘉誠向舅父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莊靜庵開始設身處地地站在李嘉誠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當年,莊靜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變成老板的。李嘉誠雖然眼下還不會獨立創業,但他遲早會踏上這一步的。

莊靜庵找李嘉誠誠懇地談了一次,他發現這位外甥確實是長大了,他的思維已經很成熟了。舅父更深一層地了解了李嘉誠與眾不同的稟賦。他知道,天性獨立倔強,不願受人蔭庇的李嘉誠不會貪圖安逸,他一定會去憑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來。這是一種值得稱道和鼓勵的誌向。

1946年初,17歲的李嘉誠終於離開了舅父莊靜庵的公司。臨行前,他對莊靜庵就香港鍾表業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來依然堪稱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誠認為,瑞士的機械表生產技術爐火純青,世所無敵。而日本人則避其鋒芒,瞄準空當,搶先開發了電子石英表的新領域,並很快占據了中檔表市常

於是,世界鍾表市場便形成了這樣的形勢:高檔表市場為瑞士人獨霸,中檔表市場則為日本人獨占。

這樣,中低檔表市場就是可開拓的空當。李嘉誠建議舅父迅速搶占這一灘頭。

正如李嘉誠所預言,後來的香港以生產價廉物美的中低檔表為主,迎合了中下層顧客的需要,成為世界上繼瑞士、日本之後的又一大鍾表基地,中低檔表的生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

後來,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成為香港鍾表業的巨頭,可能與少年李嘉誠的建議有一定關係。當時少年李嘉誠的商業眼光已頗具大家風範。

李嘉誠之所以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深謀遠慮,這與他平時的學習與積累是分不開的。即使在後來他逐漸走向成功之時,他也從未放棄學習各種知識,這才使得他在一次次的決策中,顯示出獨到的眼光和見解,從而走在競爭對手前麵。

少年輟學的李嘉誠比別人更能體會到學習機會的難得,而大多數人有著良好的學習條件卻不知道珍惜,這也是他們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