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得有一個遠大的目標。
早年的李嘉誠曾在一家茶樓打工,他在茶樓熬過了最艱辛的一年後,由於他的真誠敬業,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斷給他加工錢,他開始能夠像其他堂倌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薪水也早已超過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額。
李嘉誠非常感激茶樓老板,是老板實現了他養家糊口、供養弟弟、妹妹求學的願望,並給予了他極好的人生鍛煉機會。
但是,李嘉誠的誌向絕不是做一個小夥計。他覺得茶樓工作做得再好,終究難有出頭之日。他渴望從事新的帶有技術含量的職業,尤其是跟複雜鍾表打交道的行當。於是,他便想去舅父的中南公司。
為了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誠猶豫了好些天。李嘉誠邁向社會之初,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現在又想回頭,他恐怕舅父怪罪。
經過一番思考,李嘉誠逐漸認識到自己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經過了一番社會闖蕩,經過了意誌磨煉,他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進舅父的公司,不應算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父做事。況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使受一點小小委屈,又有何妨?
舅父沒有讓他失望,同意他進入中南鍾表公司上班。
李嘉誠進入舅父的公司後,舅父並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外甥,便特別照顧於他。李嘉誠依然從學徒幹起,剛開始還不能接觸鍾表活,隻能做做掃地、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
李嘉誠在茶樓裏已受過極嚴格的訓練,對這些事自然是駕輕就熟。
最初,許多職員並不知道李嘉誠就是老板的外甥,他們常在莊靜庵麵前誇獎李嘉誠,說他“別看他年齡小,他真是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察顏觀色的本事是他在茶館練就的一門絕技,已高出一般人甚多,怪不得連這些成年人也很佩服他。
李嘉誠進入中南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門技術,學會裝配修理鍾表。為了盡快學到技術,他便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偷偷學藝。由於李嘉誠勤勞誠懇,深得師傅的喜愛,師傅便樂意傳給李嘉誠一些技術。他心靈手巧,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掌握了各種型號鍾表的裝配及修理技術。
對於李嘉誠的不斷長進,其舅父看在眼裏、喜在心上,但卻從不當麵誇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黑暗的日占時代結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變,又恢複了英國的統治。
戰前,香港人口163萬,日占時期銳減為60萬。英國接管香港時,大批房屋遭到破壞,有17萬人無家可歸。戰時逃出香港避難的人,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匱乏,嚴重製約著香港經濟的發展。港英政府決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複香港經濟。
在這種情況下,莊靜庵預見到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著手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事。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在鍾表店當學徒時,又學過裝配修理的手藝,已對各類鍾表了如指掌。因而,他很快就掌握了鍾表銷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店裏的職員們,誰都覺得這位年紀最小的高升店員了不起,學師才幾個月,對鍾表修理卻如此熟悉,像吃過鍾表飯多年的人。大家都認為李嘉誠會成為一個能工巧匠,也能做個出色的鍾表商,但誰都沒想到他後來會有那麼輝煌的成就。
在中南鍾表公司,李嘉誠從一個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慢慢地升為公司屬下的高升街鍾表店的一名店員。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裏有股不屈的傲氣,他渴望出人頭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樓裏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樣,能夠幹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