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曾經指出:“具有心靈意蘊的現實形式在事實上應該了解為具有一般意義的象征性,這就是說,這些自然形式並不因為它們本身而有意義,而隻是它們所表現的那種內在心靈因素的一種外現。“兩浙”區域江南文化所孕育的“兩浙”作家新的美學理想,使“兩浙”作家在麵對20世紀急遽變化的社會動蕩,感受新文化的律動當中,表現出了一種積極、主動、進取的精神狀態。從創作上看,“兩浙”作家的詩性審美品格,具有以下兩點突出的特征:
其一,“兩浙”作家善於以精細的藝術手法,描摹和刻畫人性,著重挖掘蟄伏在國民心理--性格中那種嚴重不適應現代文明的劣根性,展示國民長期受封建專製壓迫所造成的精神疾苦。他們注重從人與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討人性,展開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從中營造出一種對人性解放、心靈自由強烈渴望的精神氛圍。。魯迅不是采用一般的寫實主義手法,單純地描寫、反映中國人在物質上的貧窮,也不是單純地關注現代中國在政治、經濟層麵上的變動,而是著重探尋人的異化,特別是心靈異化及其引發的精神疾苦問題。居於魯迅意識中心的是思考如何使人從封建專製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而獲得真正的自由,獲得人的主體性的價值確立。作為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的作者,魯迅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他那種“特立獨行”的思想深刻性。通過文學創作,魯迅把深藏在內心深處,經過反複思考和生命體驗的思想認識,化作一個個鮮活的文學形象,以展現中國人的生存境況、心理性格和曆史命運,並由此揭示出“病態社會”和“病態人們”的疾苦,希望引起社會“療救的注意”,達到改造國民性的目的。可以說,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影響的“兩浙”作家,通過對中國曆史、文化、社會、人生的反省,從中展現了他們對現實人生的高度關注和崇高的新人文理想,表明他們對現實人生的思考是與堅韌、精細、縝密的藝術表現緊緊糅合在一起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以魯迅為代表的“兩浙”作家的創作,凸現了中國新文學美學理想和詩性品格中“深刻”、“精細”、“堅韌”、“沉鬱”的風格類型。不過,要指出的是,相比較而言,秉承這種美學風格類型的,在浙東作家的創作上表現得要更為明顯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