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基金大手筆產融結合
與聯想集團的國際接軌同步,聯想控股成立的北京弘毅遠方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毅”)從2005年開始連爆冷門,現階段共管理五期基金,人民幣基金總額為150億元,美元基金總額高達21億美元,第五期則因全國社保基金委托管理20億元人民幣而轟動全國。弘毅基金由聯想控股作為發起人和主要投資人,聯合美國、歐洲、亞洲、日本等全球著名投資機構共同投資組成。從2004年至2010年,弘毅投資管理的六期基金累計投資47個項目,涉及建材、醫藥、裝備製造、消費品、新能源、新材料、商業連鎖、文化傳媒、金融服務等多個行業。
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國有企業和企業家麵臨獨特的經營與管理局麵。弘毅投資在國有企業改製、釋放國有企業領導人和團隊潛力兩方麵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初步成果,弘毅所投資的中國玻璃、中聯重科、巨石集團等原國有企業,在弘毅投資進入後都處於企業曆史上最快的發展時期。
2007年以前,弘毅所投資的企業都在中國境內,弘毅的業務決策也都在中國境內進行,業務區域與決策機構所在地的高度契合,使得弘毅投資的業務決策務實高效,從而保障弘毅高質量地開展投資業務。
進入2008年以後,弘毅開始關注全球一體化的產業重組。最近,我在一次會議上見到弘毅基金的一位董事總經理,他講到了弘毅基金投資中國第三大工程機械公司中聯重科以後,又與中聯重科一起,投資意大利的一家國際性工程機械公司,使中國企業全麵打入了國際市場。
弘毅的團隊具有本土化和吃透中國國情的強項特質,也有國際化和全球視野的廣角能力,他們正在從運用國際資本融中國產業,逐漸轉入依靠產融結合的中國能力融國際產業。
聯想今昔歎
今天,聯想已成為中國著名的標誌性企業,柳傳誌也成為傑出企業家的代表。我也在不斷反思一個問題,即當初為何不看好聯想,也不大關注弘毅。在多年的谘詢實踐中,聯想與弘毅是極為罕見的未被我看好,而後來卻發展壯大,使我大跌眼鏡的企業。其原因是兩方麵的:從我們谘詢者的經曆和眼界來看,80年代有那麼多占政策先機和資源先機,產品供不應求的企業,它們做大做強的機會要比聯想大得多,更容易引起包括谘詢者等社會各界的認可。同樣,2005年,有如此之多的國外大牌基金湧入中國請我們顧問。從另一方麵說,正是有了柳傳誌、李勤、趙令歡、鄧喜紅這樣的企業領袖,聯想和弘毅才能從無到有,由弱至強。可以說,企業的成功就是企業家的成功。由此而來,在我們谘詢業務中,我開始不僅關注產業,關注企業製度、文化、流程,等等,更加關注其掌舵人作為企業家的稟賦如何。
中國企業國際化接軌的聯想答案
中國企業該不該走出去,能不能收購跨國公司,會不會管理國際資本,聯想的案例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從20年前開始,我們就在研究日本模式,觀察日本購買美國的大戲。但是,日本企業具備了國際對抗的能力,卻並沒有買斷美國,除了文化衝突的問題,美國還沒有衰退到底和日本自己也碰到了危機,則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今天,我們在美國和世界的次貸危機中研判聯想經驗,應該用日本80年代的坐標衡量中國,應該把聯想之路當做中國本土跨國公司的未來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