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世界各地禮儀(2 / 3)

避免用不流利的法語與法國人交談

在法國,除非法語非常流利,否則不要說法語。不像其他國家,市民們總是很歡迎你試圖用當地的語言交流,法國人特別是巴黎人並沒有那麼好的耐性聽你磕磕絆絆地把話說完。你也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餐館的經營者能夠講英語。即使是能夠講流利英語的法國人,當你突然用英語和他說話時,可能也會一時反應不過來。

法國人的這種矛盾的特性,可能讓你在語言的選擇中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應該使用哪種語言。你最好試著先詢問對方:“Parlez vous Anglais?”(法語,意為“你會講英文嗎?”)或者直接用英語詢問:“你會講英語嗎?”

溫馨提示

法國人在與人交談上普遍沒有耐心,如果你的法語不夠流利,最好別向法國人問詢,他們會置之不理地走開。

在德國稱呼人要用正式稱謂

雖然德國人對於外來的旅遊者非常慷慨熱情,但是還是會比較傾向於接受較正式的稱謂。通常你不應該以名字稱呼德國人,請在姓氏前加上herr(女士)和Frau(先生)等稱謂。

溫馨提示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大多數德國人都忌諱13和星期五。他們還忌諱在公共場所竊竊私語,不喜歡他人過問自己的私事。

在東歐和前蘇聯國家要注意禮儀區別

在20世紀90年代,柏林牆被推倒後,東歐和前蘇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蘇聯解體成為一些獨立的國家。盡管國家的名字和體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一些舊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卻保留了下來。在某些國家,比如俄羅斯和捷克斯洛伐克,人們剛開始看起來有一點冷淡,不要因此覺得受到了傷害。同樣,在一些國家,像波蘭和匈牙利,當人們給你一個擁抱,並且在兩邊臉頰上親吻表示歡迎時,不要感到迷惑。接受主人的歡迎,聽從她的引導。入鄉隨俗總不會有錯。

喝酒和幹杯敬酒是東歐和前蘇聯國家社交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樣,聽從主人的安排。在主人敬酒之後,你才能品酒,千萬不要在主人敬酒之前喝酒。

這個地區大部分國家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唯一例外的是前南斯拉夫人,他們信仰穆斯林。穆斯林最為神聖的節日是長達一個月的齋月。齋月要求白天禁食,晚上才可以進食。如果在齋月拜訪前南斯拉夫或者其他穆斯林國家,你需要尊重當地的習慣,白天不要在公共場所吃飯、喝飲料和吸煙。

這些國家的語言總是很難聽懂,要學會更是困難,但是不同於西歐國家,如果你嚐試使用當地的語言交流,即使隻是說“謝謝、你好”,居民也會對此感到非常得開心。親切和禮貌總是能夠使事情變得非常美好。努力去講一種外語,即使講得並不是很好,也反應了你對當地文化和習俗的興趣。

溫馨提示

記住俄羅斯人可能會舉起任何酒幹杯,但在波蘭,你隻能用伏特加酒幹杯,而在匈牙利從來都不將杯子碰在一起慶祝。

在亞洲國家要注意紅色和白色的特定含義

在亞洲,紅色往往代表幸運。因此亞洲的新娘總是穿著紅衣服而不是白衣服。白色通常象征著服喪和死亡。如果你想給亞洲人準備一份禮物,最好選擇一些深紅色的物品。

溫馨提示

泰國人喜愛紅、黃色,禁忌褐色。新加坡人一般對紅、綠、藍色很歡迎,視紫色、黑色為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

在日本就餐要遵守他們的飲食習慣

當你去某個日本人家裏或者日本餐館吃飯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脫鞋子。日本人很少將外麵穿的鞋子穿到房間裏麵,因為這樣能夠很好地保持房間地麵的清潔,通常主人會在你進門後遞給你一雙拖鞋。

和它的鄰居中國一樣,日本人也是共同分享食物的,但並不是在食物上來時,每個人都去夾,而是將食物分發給其他人。你應該用筷子“幹淨”的一端取食物。“幹淨”端是指不用來吃的一端,一般是指筷子比較粗的一端。

吃飯時,你需要用筷子夾起大塊的肉、魚肉或者壽司。盡量每次隻咬一小口,如果食物實在太小,那麼可以將整塊食物都放進嘴巴裏。吃麵條的時候,你應該將麵條咬成小段而不是將所有的麵條都一次性塞進嘴巴裏。另外,吃中國菜時,如果你想喝湯,必須把湯盛在湯碗裏再喝。如果湯裏有較大的食物,你可以和湯一起喝下去,或者用筷子撈起這些食物然再食用。